第一节 首轮轰炸——卡特彼勒的黄色圣经

刘备三顾茅庐,收了诸葛亮衷心辅佐,而曹操要了关羽却落得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下场。

为什么?

收复人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收购企业也是这样。

卡兄的这次跨国收购在最初遇到的最大障碍与历史是惊人的相像,那就是对人心的收复。

这会很难,也很玄妙。在处理上,不能太硬,硬了会公然反抗;不能太软,软了会受欺负。

所以卡兄在收购后的人事架构上才处理得如此艺术,基本上不动一兵一卒,让每个人都保住自己的位置,这样就很容易避免收购之初的动荡局势。

所以它把你想到的、没有想到的问题都做了很好的解答,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这样能稳定住每位员工的心。

还有那卡兄无处不在的认可文化,听到卡兄说的,全是褒奖。对工厂和员工不断地称赞是他们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还有伟大的包容文化,在收购的那几天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欢迎加入卡特彼勒大家庭”。看,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多么和谐,多么温馨!

卡特彼勒的产品皮实、耐用,就像是德克萨斯州的西部牛仔,粗狂、健硕,也是卡兄给外人带来的普遍的印象。

但是很少人知道它也有柔情、细腻的一面,是一个理家的高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否则的话,就不会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工厂管得井井有条、服服帖帖。

卡兄在全球有十几万名员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它运营企业,靠的不仅仅是制度,也不仅仅是管理,还有在包容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

这一套文化体系不是虚无的,而是有着自己的载体,在内部被称作黄色圣经的一本小册子——卡特彼勒行为准则。

如果说卡特彼勒包容的文化是圆的,容得下各种国籍、各种肤色、各种信仰,甚至是各种性癖好的人。那么,行为准则则是方的,里面制订的每一条、每一款都不允许违反,否则的话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理。

中国人处事讲究外圆内方,但卡特彼勒的文化体系绝对是外方内圆。只有遵守了行为准则才能享受到它包容的文化。

那么,这个准则到底进行了怎样的规范?

分为“正直、卓越、团队、承诺、可持续性”五大主题,在这五大主题的基础上阐述,对全球员工的行为进行指引,将企业的价值和原则融入全体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

“行为准则”于1974年首次发布,历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才有了现在的版本。目前一共有18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各个卡特彼勒的工厂里发布。

有些企业也有类似的小册子,往往被束之高阁,但在卡兄这里不是,里面的一些语句常被工厂领导、普通员工大量引用。

绿城工厂的员工们在DAY ONE庆典时收到的大礼包中,其中有一样就是这份手册。

而卡兄给绿城工厂全体员工做的第一场培训也是关于这份手册。

所有的工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关于这份手册的培训,而且培训之后员工们还要接受测试。

所以,资深的老员工对行为准则都能做到耳熟能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圭臬。

负责培训的老师由设在北京总部的“商业行为办公室”委派,卡兄在全球产生主要业务的26个国家和地区里面都设有商业行为办公室。各地商业行为办公室独立运行,直接向皮奥利亚总部汇报工作。

每一次培训都不是枯燥的讲解,老师会结合大量鲜明的案例让员工考虑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也会给员工出一些题目,让他们根据行为准则,做出自己的解答。当然了,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疑惑,也可以提出来,由老师来解答。

很多员工对这样一次培训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这让他们明白,原来在盛赞之下,包容之中还有这么些条条框框。

行为准则放之全球而皆准,仿佛圣光普照着这片大地,在大地上生活的十几万居民彼此关爱、和谐相处。

商业行为办公室不光是对在其负责区域的工厂每年进行至少一个频次的培训,还维护着行为准则无可僭越的地位和尊严。

工厂内员工行为举报的平台也是由商业行为办公室负责,另外,还协同其他部门解决各类违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商业行为办公室通常是报告的撰写者。

由于商业行为办公室的宣传海报常被张贴到工厂的各处,员工们很容易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言外之意,商业办公室被赋予了很高的权力。不管是谁犯了事儿,基本上,它都能处理。这有点像中国政府纪委的意思,也像古时候的钦差大臣,手拿尚方宝剑,上斩昏君,下斩谗臣。

卡兄那包容的文化总是让人津津乐道,能接受任何人,也欢迎任何人。但是这些人一旦进入它的家园,投入到它的怀抱,受它那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也能明白,这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上到道格大帝下到普通员工,任何人都不能僭越。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推动着这艘巨轮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破风前行。

从这一次培训开始,接连不断的培训像炮弹般向这家工厂袭来。绿城工厂员工们的灵魂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