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敌人,就要不断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详解类引】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这是在讲阵形。

纷纷,是紊乱无序;纭纭,是众多且混乱的意思,这里是讲旌旗杂乱的样子,但这更多是“示形”,让别人战场上看上去着很混乱,只是表象,实际上是有条不紊的在进行,将领要保持“静以幽,正以治”的状态,指挥不乱,透过表象看本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抓住瞬间出现的战机,就能“斗乱而不可乱”。

浑浑沌沌,原本是指水浑浊不清的样子,这里借指战场情势混乱不清,要“形圆而不可败”,即士卒一心,协调一致,成率然之势,浑然一体,首尾呼应,犹如一个人一样,故而不败。

李零教授用足球来举例,他说这类似于足球,四三三、四四二、三五二、五三二,都是乱中自有章法,不懂的人看出来,所以“纷纷纭纭”、“浑浑沌沌”。

曹操注解说:“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这是给敌人制造一种假象,让他觉得我方很混乱,或很弱小,实际上我表面上混乱、旌旗混乱,而行动却很严整,因为一直用金鼓在指挥。

李筌说:“纷纭而斗,示如可乱,建旌有部,鸣金有节,是以不可乱也。混沌,合亲也,形圆,无向背也,示敌可败而不可败者,号令齐整也。”李筌的意思也是,看上去乱,实际上旌旗有部,金鼓有节,一切走在掌控之中。

杜佑注解说:“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纷纷,旌旗像,纭纭,士卒貌。言旌旗翻转,一合一离。士卒进退,或往或来。视之若散,扰之若乱。然其法令素定,度职分明,各有分数,扰而不乱者。车骑齐转,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浑浑,车轮转行;沌沌,步骤奔驰。视其行阵纵横,圆而不方,然而指趋各所应。”

这段是说,将军“斗乱而不可乱”,士卒才能“形圆而不可败”。将军稳住“心”,指挥若定,准确判断战场情势,以此影响士卒协调一致、专心战斗。

这段是讲调动敌人,想要调动敌人,向敌人示形,给敌人制造一种假象,让敌人看到的是混乱,而真正高明的将领,真正的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真正混乱。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是相对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很大成分取决于对方,一方混乱,另一方就会严整;一方出现胆怯的心理,另一方马上就变得勇敢;一方虚弱,另一方就强大。

没有固定的“治、勇、强”,也没有固定的“乱、怯、弱”,他们会因环境的变化、对方的状态、指挥的问题转化。

李筌注说:“恃治之整,不扶其下而多怨,其乱必生。秦并天下,消兵焚书,以列国为郡县,而秦自称始皇,都关中,以为至万代有之。至胡亥矜骄,陈胜吴广乘弊而起,所谓乱生于治也。以勇陵人,为乱所败。秦王苻坚鼓行伐晋,勇也。及其败,闻风声鹤唳以为晋军,是其怯也。所谓怯生于勇也。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陵齐于黄池,陵越于会稽,是其强也。为越所败,城门不守,兵围王宫,杀夫差而并其国,所谓弱生于强也。”

贾林注说:“恃治则乱生,恃勇强则怯弱。”

可见,斗争的心理状态是从比较中产生的,故将领创造有利的态势,目的就是使己方“治”,导致对方“乱”;己方“勇”,导致对方“怯”;己方“强”,导致对方“弱”。

就像曹操带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不可谓不强,不可谓不勇,不可谓不治,却在追击刘邦,以及赤壁对峙中频频失利,最终被一场大火一败涂地。

表面上的“治、勇、强”都靠不住,关键是将领的主观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改变当下的状况。

也就是说,治乱、勇怯、强弱的转化依靠主观条件的创造,在孙子看来要靠三个条件: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是“治”还是“乱”,关键看部队的组织编制是否健全、严密,纪律是否严明,这也取决于平日的管理,“行军篇”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是“勇”还是“怯”,关键取决于将领创造出来的战场态势,有利于己则勇,不利于己则怯懦。战场上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士卒的心理,影响着士气,也影响着战斗力。

是“强”还是“弱”,关键取决于形兵的形态、形式、方式或方法的适用性,形兵与战场环境匹配,充分利用地利,充分调动士气,组合好不同兵种的优势,就可以基于现有资源、条件,发挥出强大的威力。就像脑白金每年三个亿的广告投放,产生三十亿的效果。

曹操注解说:“皆毁形匿情也。”还是给敌人制造假象,隐藏我真实意图。

张预也说:“能示敌以纷乱,必己之治也;能示敌以懦怯,必己之勇也;能示敌以羸弱,必己之强也。皆匿形以误敌人。”

看似是乱,实际上是治,或说,混乱产生于严整之中;看似很怯弱,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勇,给你假象要你来攻,曾国藩的战法就是围而不攻,让敌人来攻,这种战法就要向敌人示弱、示乱,误导敌人,让敌人来攻,以逸待劳。

孙子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治乱,靠的是“分数”,前文讲过,分数就是部队的组织编制,部队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就不会产生混乱,如果部队约束不严,就容易产生混乱。

勇怯,靠的是气势。战斗力如何,关键看制造出来的势,韩信让士兵背水一战,怎能不勇敢呢,士兵的士气马上被激发出来,士兵士气足,奋勇杀敌,就勇敢,士气不够就胆怯。

强弱,关键靠形,靠准备,靠实力的积累;也是示形的问题。张预注解说:“实强而伪示以弱,见其形也。汉高祖欲击匈奴,派遣使者探察匈奴虚实,匈奴藏其壮士肥马,见其弱兵瘦马,使者去了十批,都认为可击,唯独娄敬说:‘两国相攻,宜矜誇所长,今徒见老弱,必有奇兵,不可击也。’刘邦不从,果有白登之围。”

张预举白登之围的例子,说明向敌人示弱,示形于敌,给敌人制造假象,刘邦求胜心切,一厢情愿的相信了敌人的“示形”。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其实,这段都是讲“动敌”。

上文讲“纷纷纭纭”、“浑浑沌沌”、“治乱”、“勇怯”、“强弱”也有制造“混乱”的假象,以调动敌人的意思,制造我方混乱、怯懦、弱小的假象,向敌人示弱,来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领,示形于敌,敌人就一定会听从调动;给敌人抛一些“小利”,给出“诱饵”,敌人就一定会来夺取。

形之,是利用“假形”来调动敌人,使其判断失误,做出错误的决策,进入我方预设好的“套路”当中。

予之,是以利诱的方式来调动敌人,让其看到利益,我抛出诱饵,使敌人上钩,进入我的包围圈。孙膑为了调动庞涓进入其包围圈,给其十几城做“诱饵”,又通过“减灶”的假形,使庞涓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歼灭于马陵。

这就是,以此(示形、利诱)来调动敌人,然后用优势兵力预先设伏,将其一举歼灭。制造“混乱”的假象,是为了调动敌人,制造我方怯弱的假象,也是为调动敌人,向敌人示弱,也是为了调动敌人。

因此,这里的“善动敌者”,是指能够“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将领,自己始终占据主动,让敌人跟着我的意图跑。

这是真正的高手,真正高明的将领,他“形之”,给敌人制造假象,敌人以为真的一样,必定按照他的意图去做,这是是“伪装”高手,伪装得像真的一样。

他予之,是用某种东西来引诱敌人;敌必取之,是说敌人一定会上钩。

示形和利诱,有时候假象也要真做,孙膑在马陵之战中,“骗”庞涓上钩,前期真损失几座城给他,否则面对庞涓这样的名将很难上当。

所以,有时候给小利是不行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说,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用重兵收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