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性化”管理时代需要评价更多元深化

主持人:前面三位老师都做了主题发言,从当前怎么看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要怎么做都谈到了,有共鸣、有共识,也有不同意见。大家角度有别,但观点都很新颖、鲜明,有很大的启发性,首先就是启发了彼此。接下来大家有什么要补充的?

郭伟:李志华最后说到的这个观点,我很有感触。现在管理人员确实普遍存在照抄照搬现象。管理人员总在打听别家公司员工绩效工资占多少比例,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如何挂钩,同行业绩效系数拉开多大差距等。很少有人考虑自己企业的特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合适。参考同行业企业的情况是必要,但完全不动脑子照抄照搬,还美其名曰行业标准,那就是问题了。缺乏系统思考,思想僵化,照抄照搬,恰恰是绩效管理走向失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现在在绩效结果体现上也存在“僵化”情况,许多人认为“绩效就是考核”,认为“不把人考出个三六九等来,怎么能叫绩效管理呢”,绩效一定要跟薪酬挂钩,“不体现在薪酬上绩效怎么有力度呢”这些都是传统的观念了。

看看有些新型公司,树立共同愿景与目标,然后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没有人给你评价绩效等级,干得不好也不会体现在工资上。可是只要做得不好,周围所有人都会鄙视你,让你待不下去。在下一次的资源配置上,或者说给你提供的舞台和机会上,你就丧失很多。这就是把组织视为资源配置平台的基础之上的,对绩效管理的延展思考。在这样的公司里,绩效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对事的评价转移到对人的评价上,并且形成正面绩效文化,形成自律型的绩效管理模式。

李志华:其实我认为,绩效管理已从僵化管理时代走向活性化时代。

郭伟:没错。活性化的内涵就是定制化、多元化、丰富化。

李志华: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在商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你再拿一套模式去照搬是不可能成功的。

郭伟:李志华前面讲的要处理好对事评价和对人评价的关系,我很赞同,因为这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对事的评价是可以打出分来的,是对完成既定工作程度的衡量。对人的评价是打不出分来的,人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而只有个性特征不同。胜任力只有匹配不匹配的问题,没有高或低的问题。因此,“干部能上能下”这个说法有些问题。不是能力不行就要下来,而是要找到最适合他的岗位。

李志华:只有放错了位置的人。

郭伟:对。所以我主张“干部能上能下”应该换个说法,叫作“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为此,我们现在提倡人员评价叫工作行为评价,而不叫胜任力评价,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刺激性太强的说法。工作行为评价涉及做事风格、行为特点、知识结构等个性特征,依据这些判断一个人跟现在的岗位匹配不匹配,跟哪些岗位更匹配。这是人才测评的一个理论基础。

把评价部分再延展一下,我认为可以分成三大类评价体系:第一个是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结果上。第二个是胜任力评价,或者我们现在为了避免刺激,叫作“行为评价”。第三个可以称之为“态度评价”,像前面说到的小米公司强调的责任心,海底捞强调的顾客满意度,都是对员工的一种“态度评价”,有些外企也叫作“工作动力评价”。

陆学彬:我也补充一点。受大家的启发,刚才我们讲的其实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评价”。从绩效评价到态度评价,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原来我们在华为工作,要是有人说“这个人不认同华为文化”时,你会紧张。

李志华:那就是说你涉及原则问题了。

陆学彬:对啊,你不认同华为文化,那你有可能随时会犯错。

郭伟:所以我觉得不能叫文化评价,这个太刺激人,叫工作动力评价更好一点吧?

李志华:意思倒是一个意思。

陆学彬:叫什么咱们再讨论,我接着说。我觉得小米公司就是一种文化评价,很简单,但很难。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组织的一个边界:在这个领域里面我要分享哪些机会,要跟谁分享。走到这个层面的话,评价其实是有更大的“杀伤力”。

李志华:对,比如在小米公司如果说你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那别的还有什么说的。

郭伟:所以,从对事的评价转到对人的评价,绩效管理的力度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因为它评价的面更宽,评价的深度更加深。

李志华:是的,从基于事情到基于人的评价,力度加强了,同时它也是人力资源的回归。

陆学彬: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我现在想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说“绩效主义害了索尼”。我是这样看的,索尼就是非结构、非竞争的组织形态,因为它曾经是垄断企业,也不缺钱,所以它的研发部门是非结构化管理的。研发人员就像农民个体户一样自己做,核心的管理模式就是自律。

李志华:这也是符合道理的呀,如果用业绩成果来评价的话,那就会扼杀研发人员的创新精神。

陆学彬:对,它是有道理的,但是它的市场发生了变化。从垄断性进入竞争性,这时候对它的竞争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它没能从非竞争性向竞争性的这个象限转化,还是在做状态管理,没有转化成效率。也可以说,自律和他律没能很好地结合。其实是可以转化的,比如我们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原来是一家一户的,它是非结构化非竞争性的。但现在搞现代农业企业,就把农业生产变成结构化、竞争性,这个效率多高?

一样的道理,企业管理有追求效率,也有追求创新的,还有追求质量的,但它本质上都是追求一种文化绩效。

李志华:其实就是说企业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基于组织形态,或者是不同的目标追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就是要活性化绩效管理。

陆学彬:对,其实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实际上现在绩效管理不是弱化了,是更加强化了。

郭伟:绩效管理从单纯的绩效评价深化发展为三种评价了。第一是绩效评价,即按照未来的目标和计划的达成情况来做出一个评价。第二是对人的评价,就是刚才谈到的胜任力的评价,或者叫行为评价,评价的是员工适不适合这个岗位的问题。第三是态度评价,或者叫作工作动力评价,陆学彬说态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评价,这也没错。这三个层次是在逐步往前延伸发展,所以我们的共识就是:不是说绩效考核和管理淡化了,而其实是评价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化了,管理的过程其实是更广、更深了,而绝对不是说我们只是停留在绩效管理的表面上。

由此我们要提出来:企业的绩效观和绩效管理观要做根本的变化。第一个是要看到绩效管理的内涵在发生变化,第二个是绩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多元化、丰富化的。我们的企业不要把绩效管理的观念理解窄了、走窄了,甚至走到一条死胡同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