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营分析会为何要 “上成数学课”?时间:31:26

传统企业的经营分析会常陷入 “语文课” 陷阱,聚焦具体工作通报而忽视财经逻辑,导致机会与风险被掩盖。胡明老师强调,经营分析会必须以 “数学思维”为核心,通过数据模型揭示反常识的经营规律。

1. 财经逻辑中的反常识现象

1)工资高≠人工成本高

谈及工资高低,企业人均工资是 10 万、20 万,还是 50 万算高?这其实没有绝对标准。我们通常还会关注人工成本率(人工成本 ÷ 销售收入)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即便工资高导致人工成本总额上升,但如果企业销售收入也相应增长,人工成本率未必会升高。

2)毛利率低≠净利率低

美的与海尔的白电业务毛利率相近(约 30%),但美的通过供应链优化使净利率高出 3-5 个百分点,体现了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3)利润变化≠销售变化

很多销售就是这么认为的,秉持“蚊子腿也是肉” 的理念,认为只要签下订单,无论订单大小、毛利高低、业务复杂程度如何,签下订单再说。利润变化与销售变化一定一致吗?

这里将通过1个有趣的小案例,展现这种反常识的现象。

这是一个纯数学问题:在一年 365 天的设定下,计算不同人数班级中存在两人同日生日(同月同日,年份不限)的概率。23 位同学的班级里,存在两人同日生日的概率?30 人的班级里呢?60 人呢?

从直观感受来看,很多人会认为23 人相对 365 天是个较小的数字,小于10%,那么出现两人同日生日的概率应低于 10% ,但实际情况可能与这种直觉判断存在差异。这其实是数学里面非常有名的一个模型,叫做神日悖论。

答案实际是: 23人班级里出现2人同生日的概率是50%30人的比率是70%,到60人的班级这个比率达到了99%

2. 收入与利润的关系     时间:3741

通过 “固定成本 vs 变动成本” 模型可直观理解经营杠杆:

三家企业成本结构对比:

l  企业 A700 万全是变动成本(成本随收入变化)。

l  企业 B500 万变动成本 + 200 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不随收入变化)。

l  企业 C700 万全是固定成本(成本与收入无关)。

 

 

情况一:收入增加20%

A 企业(全变动成本):收入增加 20%,利润同步增加 20%

B企业:利润增加33%C 企业(全固定成本)利润激增 67%

情况二:收入减少20%

A 企业(全变动成本):利润同步减少 20%

B企业:利润下降17%C 企业(全固定成本)利润下降 33%

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企业有固定成本,所以我们利润的变化幅度会高于收入的变化幅度。这提示重资产企业必须高度关注营收规模的稳定性。

如某能源企业固定资产达 50 亿,年收入需维持 60 亿以上才能覆盖固定成本,否则将陷入“规模萎缩 - 利润消失”的恶性循环。

在实际经营中,影响利润的因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联动的。此前案例仅设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这与真实经营状况存在偏差。实际上,销售收入成本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期间费用同样如此,最终共同决定净利润。

为更贴合实际,这里新增了两个影响因素。前两列展示的是积极向好的变化,即销售增加、成本降低、费用降低。

当收入增加 10%,成本和费用均降低 10% 时,收入从 1000 万增长至 1100 万,利润却从原本数额跃升至 205 万,利润增长率高达 105%。这意味着,仅提升 10% 的业务规模,从盈利层面看,近乎多打造出一家同等利润水平的企业。

再看第二列,若收入仅增加 5%,成本费用也仅降低 5% ,虽说降低 10% 的成本难度颇高,许多企业做预算时一般设定降低 5% 的目标且基本能够达成。在此情形下,即便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利润仍增长了 50%相当于收入小幅度提升,利润便有了极大改善,近乎多做出半家企业的利润。

同理,后两列呈现的是相反情况,当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时,利润会迅速减少。分享这一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大家对利润变化超过收入变化这一观点的认知 。

3. 不能放过看似微小的变化

在经营过程中,需深刻认识到任何细微的改善或差距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以实际情况为例,若出现收入减少 5%、成本增加 5%、费用增加 5% 的情况,单看每个因素,可能都有合理的解释:

如某区域销售因客观原因未达目标,仅完成 95%,收入少 50 万;生产部门因机器故障导致维修费、人工成本增加;研发部门因实验报废导致费用超支等。

这些小问题在经营分析会上看似都能解释得通,但若对这些细微差距放松管控,多因素叠加后,企业利润会迅速流失。

因此,在经营分析中,必须对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把控,不能放过任何一点差距,要尽可能放大正向改善的效应,缩小负向偏差的影响,以避免每个环节差一点的连锁反应导致利润大幅缩水甚至消失。

4. 数据模型的实战应用

能效提升通常通过人均销售额、人均毛利额、人均产量、人均产值等指标衡量。只有人效提升,企业才具备为员工加工资的空间 —— 若人均销售额从 100 万提升至 120 万,多出的 20 万销售额中可拿出部分用于加薪;反之,人效下降时加薪,可能导致利润迅速流失,甚至出现老板自掏腰包发工资的情况。

财务逻辑中还涉及经营杠杆等概念,而资金占用问题常被企业在经营分析会初期忽视。资金占用包括库存(仓库中占用资金)、应收款(客户未回款占用资金),应付账款则是企业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一般来说,资金占用量随业务量增长而增加,例如赊销比例 70% 时,销售额从 1 亿增至 10 亿,应收款会从 7000 万升至 7 亿。

若不关注资金占用,可能出现企业规模扩大但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即便账面有利润,现金流也可能枯竭,导致赚了利润没赚现金。因此,需将资金占用和资产周转作为经营分析的重点单独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