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院长也意识到给医生讲课只是让他被动地接受,希望通过一些练习的方法改善医生的能力,所以应用了一些模拟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作用,效果并不理想。更多的像是一种游戏,医生们模拟了一些接诊场景,不是笑场出戏就是牵强附会,医生不像医生,患者不像患者,没有实际意义,更别说通过模拟提升能力了。
为此,我们观摩了多家门诊的模拟练习过程并进行分析,发现情景模拟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两个:
(1)模拟的客户不真实
模拟练习和接诊复盘之所以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作用,就是因为患者的行为是符合逻辑的,就好比一个上身穿西装的人不会穿拖鞋就出门,也不会在西餐厅要一头大蒜蘸醋吃。所以,很多人在模拟前没有设计好“虚拟患者”,模拟过程中的“虚拟患者”行为不符合逻辑,也就是患者不像患者,行为怪诞,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怎么能通过模拟分析出来医生思维层面有什么问题呢?
有一个接近真实的“虚拟患者”进行模拟,在模拟之后要进行深入的沟通,找到问题并就改善策略和目标达成高度一致,然后让医生执行这个改善,模拟才有价值。其中的核心点是改善策略的制定。
(2)患者接待过程没有标准模板参考
科学的改善策略并不是凭感觉制定的,而是基于科学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销冠思维标准——顾问式服务模式。医生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具备了销冠的能力,是在模拟之前要说得清、可以衡量的。
很多门诊还没有将销冠医生的思维标准化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模拟练习,练习结束之后,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无论是教练也好、医生也罢,谁也不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什么样的沟通过程才是有价值的。于是在模拟点评时,大家完全没有方向。结果医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怎么可能指望医生通过这个模拟提高能力。
模拟是有针对性、有标准、有练习之后希望能达成的状态,如果连目标都没有,就相当于打靶,却不知道靶位在哪儿,打再多枪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没有标准、没有目标和方向去做模拟练习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同时,医生也对此排斥。我接触的很多口腔门诊的医生一说到情景模拟就开玩笑:“老师,每次情景模拟我们就像蹩脚的演员似的,上去比划比划就完事了,没什么用不说,还耽误我们接待患者。”
既然这样的模拟没有价值,就需要做出调整,摒弃原有的方式,用更科学、更靠谱的方式来做情景模拟和接诊复盘。
前面已经给大家讲过顾问式服务模式了,也就是标准有了,也已经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工具,那么只需要把模拟的流程做得科学,也就是有一个逻辑严谨的规范并按照规范来操作,能够让大家真正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面对一个真实的患者应该如何去应对和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制作成一个接近于真实情况的视频,这对于医生的训练就产生了很高的实用价值,所有的行为都是符合逻辑的,患者更真实,这样就能够让医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点在哪里并做相应的改善,让模拟训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