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反对客气、礼貌,但非常反感打“官腔”、说“圆话”。因此,处理人员在整个接待处理的过程中应少用“官腔”“圆话”,除了必要的礼貌用语外,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行为落地有声。
职能意识对处理人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处理投诉是必尽的责任,获取的薪酬是尽责结果的价值。否则,没有条件获取报酬(简单理解拿什么钱干什么活,且应按标准做好)。
第二,顾客会将我们的一言一行视为企业行为,任何推诿、搪塞、懈怠都会被认为企业不担当应尽的义务。
第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投诉者解决问题,维护企业声誉,做到这点的关键是知道投诉者的核心或迫切期待。
深刻、透彻理解这些要求,是做到尽职尽责,实现担当的基础。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你?”
“几天前在你们家买的水管,昨晚漏了一地的水。”
“真对不起,我马上请师傅随你回家处理。”
“其他问题我们回头再处理,你看可以吗?”
……
“您好,欢迎您光临××公司,请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我们家的洗衣机漏电了,刚才差点把我电死,衣服洗了一半扔在那儿了。”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出厂前都是经过严格检测的,符合国家的强制性安全要求。”
“我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洗涤时打开摸了一下里面的衣服就被电了一下。”
“你不要急,你将详细情况说一下。”
……
这是截取的两起投诉接待的片断,从表面看,似乎都没有问题,但细致分析,后面的一起投诉接待仅是表面上的尽责,实质是在隐隐地激化投诉者的情绪,同时也显露出了两起投诉接待人员担当意识的强弱(投诉者的感觉)。
使投诉者有敢于担当的感觉,从职责意识的角度应做到:
以投诉者所述为实情假设,采取相应的行动。一般,企业为了使接待投诉工作规范、高效,会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制度、流程,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但有些投诉处理人员机械地执行,使出发点很好的投诉处理管理体系变成了缺乏人情味的条条、框框。正确理解、执行制度、流程的方法应用“经(如佛经、圣经)”的理念为指导。客诉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执行规则上的多变性,但万变不应离其宗(制度的理念),以此做到“急顾客所急,想顾客所需”。
以归因于内的心态,寻找己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管投诉者遇到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处理人员首先要快速进行梳理,寻找造成问题的己方原因。第一遍没有找到就再找第二遍;第二遍还有没找到时,就要告诉自己:我们一定有问题;在商品或服务本身没有找到,就在过程中找;还没有找到,就从表达或肢体语言上找。一时没有找到就先给投诉者一个敢于担当的态度,“请您放心,我们有义务解决您的问题”。
以解投诉者之急为导向,准确判断高效处置。任何一起投诉都有“急切点”,处理人员应锻炼自己的寻“点”能力,以精练的语言点睛,快速设计处置路径,果断指挥、协调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当投诉者感觉不到你拖泥带水时,敢于担当的印象即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