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主数据均可作为费用归集的口径。例如,客户、员工等。
主数据有字段属性。例如,客户有地区、信用等级等属性;员工有性别、年龄等属性。
纳入分析的口径和属性,均可作为多维组合的分析维度。例如,要分析不同信用等级客户不同产品的收入,则维度包括信用等级、产品。
不同企业的主数据是不同的。例如,汽车在车企是产品,在非车企是资产;检修在工厂是作业,在独立的检修公司是提供的劳务,相当于生产的产品。
维度的具体成员就是维成员。例如,产品维度包括水丸、冷香丸等维成员,作业维度包括起模、成型、盖面、干燥等维成员。
维成员的粗细程度就是颗粒度。例如,作业维度的维成员,可以是起模、成型、盖面、干燥四个,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多个。分得越细,维成员越多,颗粒度越小。
维成员的组合就是维成员组。例如,可以将"水丸+冷香丸"定义为一个维成员组"中药"。这样,就可以查询"中药",即"水丸+冷香丸"的汇总数据。
维度的组合就是多维组合。例如,"产品+作业"是多维组合。
对以上概念,需要做以下说明:
(1)关于服务与产品
服务即产品,产品即服务,它是客户交付的标的。例如软件公司销售软件,软件就是产品;软件公司除了销售软件,还提供咨询、实施等服务,那么咨询、实施等服务也是产品。
产品向服务转型,不是一种产品向另一种产品的转型,在观念层面上,它是产品中心向作业流程中心的转型,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型;在操作层面上,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环节成本,而且应承担售后等服务环节的成本。
(2)关于作业
作业的设置并不是越明细越好,不仅要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也要考虑海量数据的计算能力限制。在工业企业,作业就是工艺路线的工序,它是一个管理文件而不是技术文件,用于管理目的而不是生产目的,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是有较大区别的。出于管理需要的作业定义,比基于生产需要的作业定义,那肯定要粗得多。
(3)关于维度关系
维度之间可能是多对多的交叉关系。例如,一种产品可以包括多个作业,一项作业可以服务多种产品。
维度之间可能是一对多的包含关系。例如,一个工作中心提供多项作业,且任何一项作业只归属于一个工作中心。
再如房地产公司,项目与产品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一个项目有很多房号,具体的房号归属于某一个项目。项目与产品类型是多对多的关系,例如一个小区项目可对应别墅、洋房、商铺等多种产品类型,一个产品类型也可对应A小区、B小区等多个项目。
(4)关于多维组合
单一维度的数据意义不大。例如,统计局公布的不同区域的工资。
多维孤立的数据意义不大。例如,统计局公布的不同区域的工资,不同行业的工资,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
多维组合的数据意义很大。例如,统计局公布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对相应区域、行业、学历的具体从业人员,就有参考作用。
组合维度越多,数据越有价值。缺乏哪个维度,哪个维度的数据就被平均了。例如,统计局公布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工资,缺乏学历维度,那么,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就被平均了。
我们再示例多维和多维组合的区别。例如,皮肤、贫富、外貌三个维度的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 三个维度的数据
三个维度的组合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三个维度组合的数据
可以看到,从多维到多维组合,数据量是呈指数级增加的,且多维组合更有意义。例如很多人啧啧赞叹的就是"白富美"这种多维组合,而不是"白美"、"白富"或"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