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丰的“全球资源整合”
百年历史的利丰(现更名冯氏集团)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经营出口贸易、经销批发和零售三大核心业务。2012年利丰营业额超过200亿美元。
利丰的出口贸易服务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消费类产品:成衣、流行饰物、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家居装饰品、旅行用品、餐具等。主要客户包括沃尔玛、可口可乐、迪斯尼、乐高玩具等。一家以提供消费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为主的公司竟然可以做到如此规模,不仅如此,利丰每股税后赢利可以达到0.6元港币,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到30%。亚洲企业被哈佛列入教材的不多,但哈佛商学院为利丰编写了五个不同主题的教案。引得哈佛如此青睐当然不会是因为利丰的规模和业绩,那么会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利丰的业务运作模式。简单地说,利丰类似于一个“虚拟生产商”,它自己并不拥有任何一个生产环节,但却为客户提供“一次购足”的增值服务,包括产品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安排与管理、品质监控、出口批文一直到装货配送的各个环节。
利丰是怎么做的呢?答案在于“供应链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产品特性、交货期等各项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组合配置,设计和提供最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利丰扮演的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者”与“管理协调者”的角色,用集团董事局主席冯国经的话说,“利丰并不拥有供应链中的任何一部分,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管理和协调。”
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全球资源整合”与“供应链管理”成为利丰的两大亮点。依靠独特的模式创新,利丰成功实现了对全球40个国家的7500家工厂资源的运筹和整合,在一个“无疆界”的环境中向客户提供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增值服务。而利丰资源整合模式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其独特的供应链管理创新,它相当精细地对供应和生产流程进行拆解,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源系统中关于供应商的能力、资源、质量、产品特性和范围、业务专长等各方面的资讯信息,以全球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实现采购、生产、配送等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最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一张一万件的成衣订单来说,利丰会综合评估配额、原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所有信息,然后决定要从哪国买纱,并运往台湾地区进行纺织和染色,同时向著名的日本拉链厂商YKK设在中国内地的工厂订购拉链,最后,出于配额和人工的考虑,还要把纱和拉链运往泰国生产,但由于客户要求迅速交货,利丰又会分别向泰国五家工厂下订单。这样,在收到订单的五周之后,一万件衣服就会送到客户的货架上,不仅看起来就像是同一家工厂生产出来的,而且所用时间仅相当于一般贸易公司的1/2到1/3。
更为重要的是,利丰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更灵活、更低成本地向客户供货。它将交货期从一般贸易公司的3个月缩短到5个星期,更快的周转速度使客户库存成本大幅降低。它总能以更低的成本保证品质并且更灵活地供货,从而能够针对各个类型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利丰不仅赢得全球数百家实力雄厚的客户的信任和忠诚,而且客户愿意为利丰高品质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支付溢价,利丰由此可以赚取3%的净利,这相当于传统贸易商的3倍。
在创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丰形成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在分散化的供货和制造体系下,每一家供应商都只是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一个小角色,必须依托于整个供应链生存和发展,同时又不足以对整个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利丰巧妙地让下单量占到每一家合作厂商产能的30%~70%,这足以使利丰成为合作厂商的重要客户甚至是最大客户,由此获得合作厂商最大的配合和弹性,同时不占合作厂商100%的产能又使得利丰不必承担厂商完全依赖它的责任,那将会使它失去灵活性。由此,通过精妙的战略设计,利丰成为整个供应链中无可替代的资源整合者,形成了强大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超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正是利丰的最大竞争优势之所在。
通过“资源整合”的创新逻辑,利丰以全球资源整合优势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客户创造出全新价值,并且从资源整合创造的价值中发掘出自己的利润区,构建起在价值链中强大的战略控制地位,形成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对比我们提出的成长模式概念体系五大核心要素——战略定位、客户价值、赢利模型、战略控制、运营能力,利丰可谓创造了一种特征清晰的“资源整合”成长模式。“资源整合”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对资源要素的优化和整合创造新价值,利丰的成功在于通过创新性的供应链流程拆解,在每个环节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并将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统一整合到自己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整合价值。利丰模式是“资源整合”逻辑的一种成功演绎,而国内的奇瑞汽车则是“资源整合”逻辑的另外一种体现,即以开放性的资源整合理念和思维构建自己的业务体系,通过对外部现有资源的成功整合,依托和借助外部资源力量实现自身的高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