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功的经验起初由个人的偶然原因获得,然后被众人学习和模仿,然后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最终被证明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成功经验,于是就成为一个群体共同的信仰和习惯,成为大家都默默遵守的文化。这种经验的获得是需要经历大量的失败和牺牲,需要经历大量的淘汰才获得的,可以说代价巨大,但这正是自然拣选机制所必需的。
还有一种经验是通过有意识、有控制地试错和实验获得的,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方式,这种方式获得的经验比通过自然淘汰机制拣选出来成功经验代价要小很多,后来成为人类获取成功经验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人类关于如何获得成功经验的经验。
1.自然拣选机制
这种机制也可以称为自然淘汰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淘汰大量非合理习惯,或者非优秀文化,最后让优秀文化得以脱颖而出,广泛传播。
比如,近亲不能通婚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最早的时候是没有这类约定的,最初的时候近亲肯定是通婚的,而且由于相距较近,天天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到了青春期,有生理冲动的时候,近亲反倒更容易彼此产生好感,反倒更可能成为亲家。只是后来才逐渐发现,亲近通婚的后代存在死亡率高、残障率高、智商不高、体质不好等问题,打架的时候打不过异族通婚的家庭或氏族,近亲通婚的部落在战争中往往成为失败者,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奴役、要么财产被抢劫一空。于是异族通婚者的族群就会越来越强大,占有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人数也会越来越多。近亲通婚的族群如果反省得早,及时终止近亲通婚的习俗,引入异族通婚的信仰,就会得以保留;觉醒较晚,不能够快速接纳异族通婚信念的族群就会越来越孱弱、越来越稀少,最终导致灭亡。最后,近亲不能通婚就成为一种文化得以在大部分族群中流传。
再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向来强调五谷为养,五谷特指粮食,包括大米,小米,高粱米,小麦,豆类,薯类等。健康饮食的金字塔,基础就是五谷杂粮,称之为主食。如果有一顿饭没有麦香扑鼻的馒头,没有谷香扑面的米饭,也没有金黄的小米粥,那就不算是一顿真正意义上的饭。很多营养师论证,五谷杂粮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种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里最有利于人们健康的食物,这些食物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万年的探索,检验过所有可以食用甚至不可食用的物品之后,逐渐发现并慢慢固定下来的,这些食物本身以及这些食物的食用方法就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饮食文化。
再比如中国的建筑文化。众所周知,中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尖北平”是南北建筑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为什么存在这样一种格局?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缘由,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不难想象,我们祖先刚刚走出丛林时,建造的房屋必定是花样百出:平顶、坡顶、单斜顶、双斜顶、地窖式等。居住在南方的祖先们通过不断试错,建筑各种类型的房顶,逐渐发现挖地窖和平顶行不通。由于南方年降水量很大,地窖很容易被淹没,而平顶则容易导致房顶积水,多则渗漏。只有“人”字形斜顶,不仅利于排水,而且在夏季时易于通风散热。最初,可能只有甲采用“人”字形斜顶的建造方式,后来乙、丙、丁都发现甲采用的斜顶式房屋最便利,不用经常修补屋顶,于是纷纷改变自己原有的屋顶形式,继而成为当地人共同的建房经验。久而久之,它便自然成为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而北方恰好相反,地窖形式的房屋在东北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东北人称“地窨子”。“地窨子”的广泛存在是因为其冬暖夏凉,尤其适应东北冬天的严寒天气。而在陕北,人们则探索出了冬暖夏凉、又利于采光的窑洞;在甘肃、新疆,平顶房屋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因为坡顶不仅浪费材料且没有使用价值,平顶既节省材料,同时可以兼作晾晒葡萄干、地瓜干的场所。
图3-1 陕北窑洞
2.自觉拣选机制
自然拣选机制是残酷的,是以大量淘汰为前提的,每一种成功经验的选出都以人类巨大的付出为代价,有的代价甚至是以一个族群的灭亡为代价,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人类在获得众多领域成功经验的时候,对于如何获得成功经验方面也逐渐积累起一定的经验,人类慢慢地开始学会自觉地进行成功经验的拣选。
随着人类之间交流活动的频繁,做事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异性开始逐渐显现并被人们意识到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就有人开始对比同一件事不同做事方式的功效,开始比较不同族群之间行为习惯的优劣,这种比较提高了优秀习惯或者优秀文化被拣选出的速度,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代价。中医医生通过对于案例病例的积累和分析获得治疗经验的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对比拣选机制。
人类学会的另外一种自觉拣选机制是小范围试验的方式。当一件事情面临很多种选择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大规模试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行为,更倾向于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控制地试验。比如,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方式积累中药学经验是一种典型的试验拣选方式。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炎帝神农氏为了“宣药疗疾”,救死扶伤,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中华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的方法。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人数逐渐减少。同时,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了许多药物知识,被篆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