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干家直播间】总编替你问专家
时间:5月7日周三晚19:30
专家:张戟,上海至汇战略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和首席顾问,资深调味品及食品
行业战略营销实战专家,“链式营销”及“市场边界战略”理论创立者,《销售
与市场》第一营销顾问团高级专家,《糖烟酒周刊》中国食品产业顶级专家团高
级专家。
出版有专著《调味品企业八大必胜法则》《调味品经销商公司化运营》《重塑
竞争的市场边界战略》《调味品战略的底层逻辑》。
主持人:张本心,识干家(博瑞森图书)创始人&总编辑,22年管理图书策划出版经验。
访谈主题:消费品品类占位带动战略型增长
说明:直播文字版根据直播内容制作,详情扫码看直播回放
观看建议: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品牌建设方面,资源有限、资金不足使得它们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中小企业并非没有机会,品类占位这一策略,为它们提供了一条打造知名品牌、实现战略型增长的有效路径。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消费品品类占位的相关知识。
一、中小企业打造品牌的困境与机遇
每个企业都怀揣着打造知名品牌的梦想,希望自己的品牌能被广大消费者认知。对于中国众多企业而言,历经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起起落落,打造百年品牌、基业长青的愿景始终扎根在企业主心中。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打造品牌时却面临着一个痛点:他们认为打造品牌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
在人们的常规认知中,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往往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挂钩。要想让品牌被消费者记住,就得在各种媒体传播渠道上砸钱,无论是传统的 CCTV、各大卫视,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平台,广告投放费用都不菲。虽然互联网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但要真正在消费者心智中站稳脚跟,仍然需要一定的投入。这让许多中小企业觉得打造品牌似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 20 多年帮扶中国本土中小企业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完全可以不通过烧钱的方式打造出品牌。这里所说的不烧钱,并非一分钱不投,而是不需要像大企业大品牌那样进行大规模、高成本的广告投放。
在消费品领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以老干妈为例,如今它已经是一家规模达四五十亿的调味品企业,品牌知名度极高。但在品牌传播、提升影响力方面,老干妈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还有海天、李锦记、太太乐等调味品品牌,与乳制品行业的伊利、蒙牛、光明,瓶装水行业的农夫山泉、娃哈哈、华润怡宝相比,它们在广告投放上的花费要少得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渠道和新销售方式的崛起,更是有大量中小企业从无到有,打造出知名品牌。比如休闲食品行业的卫龙,它将辣条这一品类做大做强,让消费者一听到辣条就想起卫龙。当年卫龙刚开始推广辣条时,也并非声名远扬,但它聚焦辣条品类,不断拓展市场,最终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牢固的地位。再如三只松鼠,从线上起步,聚焦坚果品类,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规则,迅速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品牌,成为坚果的代名词,之后才逐步拓展其他品类。
这些案例都表明,品类占位是中小企业打造品牌的有效途径。品类占位,就是品牌在某个品类中占据牢固的位置,在目标用户的心智中,当用户提起某个品类就会想到这个品牌,或者提到某个品牌就会想起某一种品类。如果品牌实现了品类占位,那么它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影响力就会非常深,品牌地位也会十分牢固。
二、品类与产品的关系及品类的内涵
在探讨品类占位时,我们需要明确品类和产品的关系。在企业经营中,品类、产品、大单品、爆品等词汇经常被提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往往让企业感到困惑。比如,有的企业会疑惑品类和产品是不是一回事,品类和大单品又有什么不同。
从本质上来说,产品主要是以物理属性体现出来的形态。它包括产品的形状、颜色、口味、包装、配方、原料等方面。我们平常所说的产品推广、新产品开发等,涉及的主要就是产品的这些物理属性。
而品类则是一类产品的组合。它不仅包含了产品的物理特性,还涵盖了消费特性。品类这个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周易》中就已出现。“品” 有等级之分,“类” 指分类,将不同特点的产品按照类别和等级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品类。
与产品不同,品类与消费者的心智认知密切相关。消费特性体现在产品的用途、使用场景、使用方式以及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以汽车为例,从物理属性上看,宝马、沃尔沃都是汽车,但从品类角度来说,宝马代表着有驾驶乐趣的汽车,沃尔沃则属于安全型的汽车,这是消费者对它们的不同认知所形成的品类差异。
再以脑白金为例,从产品角度看,脑白金是保健品,它包含褪黑素和双歧杆菌这两种具体的保健品,褪黑素有助于改善睡眠,双歧杆菌有助于润肠通便。但在消费者心智中,脑白金更多地被认知为礼品。脑白金多年来的广告诉求都是 “送礼就送脑白金”,消费者对它的功能成分并不一定清楚,但都知道它是用来送礼的。所以,从品类角度看,脑白金是礼品,这充分说明了品类与消费者认知的紧密关联。
还有红薯,它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红苕、地瓜、番薯、山芋等。从产品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红薯这同一种东西,但不同的叫法反映了不同地区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差异,这些不同的叫法就形成了不同的品类。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产品和品类的关键差异就在于是否涉及消费者的认知。产品往往不涉及认知,而品类则一定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相关联。
三、如何判断品类的市场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判断品类的市场机会至关重要。通俗来讲,判断一个品类是否有机会,本质上是看这个品类所处的赛道是否有机会。这需要从多个要素进行分析。
1.市场规模:包括现有的市场规模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现有的市场规模大,说明该品类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潜在市场规模大,意味着品类的成长性好,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某些新兴品类虽然当前市场规模可能较小,但如果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快速增长,那么它就具有很大的潜力。
2.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对品类的认知程度也很关键。如果消费者对某个品类没有认知,企业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教育消费者,而这种教育往往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大概率会失败。只有当消费者对品类有一定的认知时,企业进入该品类才更有可能成功。
3.竞争激烈程度:竞争激烈程度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以松茸鲜调味料为例,这两年这个品类很火,一些企业看到某些品牌在线上火爆,就想跟风推出相关产品。但实际上,这个品类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很多大牌企业都已下场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此时进入很可能成为炮灰,因为它们在资金实力上无法与大牌企业竞争。
综合来看,如果一个品类所处的赛道市场规模大、潜力大、增速较快,消费者有一定的认知,且竞争还没那么激烈,那么这个品类就存在很好的市场机会。企业如果能够切入这样的品类,并运用品类占位的方法,聚焦拓展,针对目标群体打造品牌,使品牌等同于该品类,就有机会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领先地位。
四、判断品类占位的市场机会
判断品类本身的市场机会固然重要,但对于企业来说,判断自身在品类占位上的市场机会同样关键。这与竞争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市场中,存在着 “有品类无品牌” 的现象。所谓 “有品类”,是指该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有一定的认知,消费者知道这个品类是做什么用的,并且该品类有一定的市场容量和规模;“无品牌” 则是指在这个细分赛道中,还没有哪个品牌占据强势地位,消费者提到该品类时,不会马上联想到某个特定的品牌。
比如佐餐酱中的蒜蓉辣酱,它在南北各地都有一定的市场,消费者对它有认知,也有消费偏好,但当提到蒜蓉辣酱时,很难想起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豆腐乳也是如此,虽然有几十亿的市场体量,但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品牌能完全实现品类占位,像北方比较知名的王志和,在南方很多市场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休闲食品中的烘焙类产品,如羊角面包、牛角面包、菠萝包等,在全国各地的面包房都能买到,市场规模较大,但却没有一个品牌能代表这些品类。茶叶行业更是典型的有品类无品牌,说到绿茶、花茶、铁观音、普洱等品类,很难有一个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月饼市场容量也有 100 多个亿,但同样缺乏一个能让消费者普遍联想到的品牌。
只要企业发现某个品类存在 “有品类无品牌” 的特征,就可以判断这个赛道存在品类占位的机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打造品牌的良好契机。
五、品类占位是否存在局限性
有些企业可能会担心,选择一些细分品类进行占位,会不会导致品类太窄,品牌的生存空间有限。实际上,在判断品类占位的机会时,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一方面,要确保所选品类的赛道有足够的机会。这意味着该品类的市场规模、增长潜力、消费者认知和竞争格局等方面都要表现良好。如果品类赛道本身有机会,即使是从大品类中分化出的一个小品类,只要其规模能够超过 50 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每个企业的规模和发展目标不同,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能看不上体量较小的品类,但对于区域性的小企业而言,一个 50 亿左右的市场,如果能从中占据 10% 的份额,就有 5 个亿的规模,这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品类占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策略。企业在选择一个品类切入并做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延展出第二个品类,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等。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实现持续发展。所以,只要事先选准了品类赛道,判断其有足够的市场机会,并且该品类存在无品牌的状况,企业就可以大胆选择,不必担心品类过窄而导致没有意义。
六、品类占位的关键要素
品类占位要取得成功,涉及四个关键要素。
1.站得准:这是品类占位的核心,意味着企业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也就是明确品类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必须与目标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紧密匹配。比如王老吉,将凉茶这一原本只在广东地区流行、消费者认知度不高的品类,通过 “怕上火喝王老吉” 这一核心价值的提炼,让全国消费者接受了凉茶。六个核桃提出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也是找准了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点,给消费者提供了购买的理由。如果品类站不准,后续的工作就都难以开展,整个品类战略可能就会失败。
2.站得先:企业要抢先进入消费者的心智。以卫龙辣条为例,虽然辣条的开创者可能不是卫龙,但卫龙首先让消费者将辣条与自己的品牌联系起来,成为辣条的代名词。这与品牌的传播密切相关,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消费者知晓自己的品牌和品类。同时,产品还要能够让消费者见得到、买得到,这样才能真正占据市场。
3.站得广:也叫站得快,指的是品牌的市场覆盖要广泛。以法式小面包为例,开创者三辉麦风虽然做到了站得准,但由于其生产基地局限在汕头,产能和渠道覆盖不足,而盼盼在全国有 9 个生产基地,并且构建了强大的渠道覆盖面,最终盼盼成功占位法式小面包这一品类。常温酸奶的开创者是光明乳业的莫斯利安,但光明的核心渠道主要在华东地区,而伊利凭借全国性的渠道优势,迅速布局下沉市场,使得安慕希后来居上,成为常温酸奶品类的领导者。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如果品牌不能做到广泛覆盖市场,即使前期有优势,也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
4.站得稳:企业在占据品类优势后,要能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在调味品行业,味极鲜酱油品类由味事达推出,早期味事达在部分市场取得了领先,但后来海天发力,重新抢占了市场,成为味极鲜酱油的老大。蚝油品类原本由李锦记开创,但海天后来居上,成为蚝油市场的领导者。这些案例表明,企业如果没有持续提升在品类上的影响力,构建竞争壁垒,就可能被其他企业超越。只有站得稳,企业才能长期享受品类带来的红利。
七、新产品差异化与品类占位的区别
在企业经营中,很多人会认为新产品有差异化就等同于实现了品类占位,其实并非如此。企业追求产品差异化本身是正确的,因为只有通过差异化,产品才具有独特性,才能形成特色,进而产生品牌溢价。但差异化不能走向极端,不能为了差异而差异。
真正有效的差异化是在趋势当中寻求差异,在主流赛道当中寻求差异。以酱油行业为例,市场竞争激烈,一般企业如果想通过推出辣酱油、甜酱油等差异化产品来实现品类占位,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从全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购买辣酱油或甜酱油,它们的市场容量非常小。辣酱油主要在上海地区有一定市场,用于炸猪排等特定菜品;甜酱油目前主要在昆明地区与传统滇菜搭配销售,离开这些特定地区,市场需求极少。
而千禾的零添加酱油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千禾在 2008 年推出零添加酱油时,消费者对零添加的概念还不太了解。但千禾抓住消费者认为味精有害的认知,提出 “零添加味精” 的概念,从这个切入点进行系统运作和持续推广。经过四年左右的沉淀和积累,吸引了海天、厨邦、李锦记等一二线品牌进入,共同将零添加酱油这个市场炒热,最终成功将零添加酱油从一个产品做成了一个品类。千禾的成功在于它选择了酱油这个主赛道,在趋势中进行品类分化,而不是选择边缘的差异化产品。
所以,新产品的差异化并不等同于品类占位。只有当产品同时满足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消费者认知和竞争格局等多方面的要求,在趋势中进行差异化和品类占位,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八、品类占位与品牌传播、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关系
在探讨品类占位时,还需要明确它与品牌传播、技术创新以及新品类基因确定等因素的关系。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广告声量足够大,就能实现品类占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品牌传播固然重要,但品类占位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不仅仅依靠传播。渠道覆盖、产品组合、系统运营等方面都对品类占位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光明乳业的莫斯利安常温酸奶,虽然在华东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告声量,但由于渠道下沉不足,最终被伊利的安慕希超越。
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企业不能认为只要有技术创新就能实现品类占位。技术创新必须与消费者的核心价值和认知相匹配。以松茸鲜调味料为例,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松茸作为高附加值的珍稀食用菌类,符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所以松茸鲜这个品类得以成功。但在 10 年前,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味道鲜美,当时推出类似产品可能就难以成功。
再如新能源车领域,华为问界推出的增程式电动车卖得很火,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增程式可能只是一种过渡技术,但它满足了消费者对避免充电焦虑的需求,与消费者的认知相匹配,所以能够实现品类占位。而一些原本坚持只做纯电的品牌,看到增程式电动车的火爆,也不得不跟进。
此外,品类占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优秀的企业会形成品类梯队,比如伊利有经典高钙奶、传统牛奶、安慕希等不同品类的产品,海天有草菇老抽、金标生抽、味极鲜、蚝油等品类。企业可以先用 5 - 10 年的时间占据第一个品类,打下基础后,再用 5 - 10 年的时间占据第二个品类,通过持续的品类占位,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上内容是来自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品类占位》。我所讲的品类去找赛道的机会,在已经出版的《重塑竞争的市场边界战略》这本书中。《重塑竞争的市场边界战略》这本书相当于《品类占位》的 “妈妈”,想要掌握品类占位的逻辑,得先看《重塑竞争的市场边界战略》这本书。
欢迎扫码购书
【识干家直播间】扎根工作现场 总有好方法
每晚7:30,周末早中晚,总编替你问专家
你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直播主题
让管理书背后的专家走出来为你讲解
你可能不需要最新的管理理论,但你需要见过100遍类似情况的实战专家
1.5小时的陪伴,让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告诉【识干家】你关心的管理话题、工作难题……
总编张本心13611149991(微信同号,填写“识干家”验证通过)
直播预告列表
一键预约全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