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型大健康转死

近年来受到云南白药大健康战略的鼓舞,天士力、同仁堂、以岭、马应龙、广药、修正、白云山等一大批医药企业纷纷转战大健康领域。然而转型大健康失败的案例远远比成功的多,大健康这块大蛋糕真不好抢!

为什么医药企业转型大健康容易转死?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1)缺乏认识、处处碰壁。以太极集团为例,该企业曾经是中国的百强企业,风光无限,但过去依靠单一的大产品,主营业务出现了大滑坡。在主业受挫后,太极集团开始转型布局大健康,率先选择了减肥药市场,公司的“曲美减肥胶囊”因含有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而停止销售,太极集团亏损1.72亿元,转战水市场,推出的高端保健太极水销售惨淡,当年立下五年实现100亿元的目标成了泡影。之后又转战虫草市场,全新打造的虫草项目业绩持续亏损。太极集团的大健康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2)耐心不够、急于见效。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培育周期的,但企业家们在转型大健康时,仿佛急于打破这一规律,投入人力、财力,干了一段时间,没有预期的结果便开始动摇,这也与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采取费用核算式的管理方式有关,缺乏预算管理的思维,结果是新产业往往胎死于培育期。

(3)用旧产业模式复制新产业。无论企业做得大小,企业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成功哲学,无法跳出传统的战略思维去审视大健康,都习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复制新产业,典型就是工厂思维、做新产业,首先投资的就是厂区,动辄上亿,少则几千万,新产业的驱动力始终没有掌握。企业的战略规划还应借助外脑智囊共同制定,规避转型过程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