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人特有的思维、行为属性与习性。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可以命名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形成或由遗传而来,是不可或很难改变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遇事暴躁,有的人会冷静思考,有的人手快嘴快等,这些都与遗传有关。另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与环境、教育有关。如人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自我的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一部分有很强的可塑性。
对于人性格的遗传性,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工作,他们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性格具有遗传性,且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伴随人的一生。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选取了多达1.7万人为观察、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50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在7岁左右时,如果数学和阅读技能方面非常出众,那么他们在成年后拥有较高的收入、较好的住房条件和较好的工作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如果儿童在7岁时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个档次,那么他们在42岁时的收入就会增加5000英镑。即使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考虑进来,这样的关联依然存在。来自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文章指出,在3岁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到32岁时更有可能出现健康和财务问题,甚至会有犯罪记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俄勒冈大学和俄勒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针对人性格4项特征的研究。
他们首先找来20世纪60年代对夏威夷州约2400名不同种族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的一份调查。这项调查中,这些孩子的老师依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打分方式做出性格方面的评价。研究人员主要对比其中的4项性格特征:是否健谈,又称语言流利度;适应性,即能否很好地适应新情况;是否易冲动、感情用事;自我贬低程度,主要看是否弱化自身的重要特质。40年后,研究人员找到其中144人进行深入调查,并给研究对象看接受调查时的情况录像。
对比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当年被认为健谈的孩子,中年时善于动脑、讲话流利,总是试图控制局面并表现出高度智慧;而当年被老师认为不健谈的孩子,中年时多表现为缺少主见、遇挫折容易放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年被认为适应性强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出乐观开朗、善于动脑、讲话流利;适应性打分低的孩子,成年后态度消极、缺少主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年被认为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倾向于大声说话、兴趣广泛、健谈;不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得胆小害羞、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缺乏安全感。当年被认为自我贬低度高的孩子,成年后易内疚、喜欢寻求安慰、爱讲自己的消极面、爱表达不安全感;自我贬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后倾向于爱大声说话、善于动脑、表现出优越感。
看到如此的比对结果,研究报告主要作者、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博士生克里斯托弗•内夫说:“我们仍可辨认为同一个人,这正好说明了了解性格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环境,追随你一生。” 他说:“我们认为,性格‘居住’在人身上,它是人的一部分,生物学层面的一个部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仍对人的行为构成影响,但我们必须承认未来行为中性格所起的作用。”
人的性格中的本性基本来自于遗传,而其他大部分的性格特征都会在上小学之前,也就是说7岁前形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指人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是世代流传下来人们对难以改变的性格的形象描述。性格是人一系列的习性组合,它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的行为习惯;另一部分是人的思维习惯。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有适应与适合。我们讨论人的性格特征,认识与坚定一个事实,即人性格的相对稳定性。基于这种认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改变人的性格特征部分的努力放在次要位置,以减少时间的浪费。
组织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性格要求,即“岗位性格”。它是胜任此岗位的前提条件之一,岗位的性格特征与之相适应的人相匹配,这就是人岗匹配度。组织工作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组织中的岗位性格是明晰的,即“岗位性格分析”准确;二是对每一位加入组织人员的性格分析,并有准确的结论。最后,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人除了难以改变的本性特征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耕种”能得到收获的土地,那就是信念、理想、观点或者价值观这一部分。
到此,我们可以一点即通了。组织的领导者,其对员工的改变主要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影响,通过影响促成自己的改变。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现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耕耘和播种了,因为通过前面对价值观的形成及可利用性的讨论,怎么做、做什么,领导者应该明了了。
若使人的能量得到充分、自主发挥,领导者必须将每位部属的性格特点搞清楚;若使领导者工作效能得以提升,就不能在误解人上浪费时间;若打造强力的组织凝聚力,需要人与人相互间的正确认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