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强老师 “激励的七重旋律” 直播内容文字版
彻底重塑您对激励的认知,我们将抛弃零散的“胡萝卜加大棒”,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系统性地推导出包含经济回报、机会激励、精神激励与认知管理在内的激励“元框架”。您将掌握我们独创的“贡献定价”元理论,学习如何设计一部能够精准对齐战略、真正驱动人心的价值分配引擎。
一、激励系统与企业五项系统的关联
今天分享的 “激励的七重旋律”,本质是企业五项系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得明确,五项系统不是传统说的五个独立模块,而是企业作为完整组织,必不可少的五个核心属性。这五个属性不是孤立的,是紧密纠缠、相互支撑的 —— 就像一个健康的组织,缺了哪一个属性都不行,而且彼此之间还会相互影响。
在五项系统里,激励系统和文化系统是完全基于
“人性逻辑” 来构建的。我常做一个假设:如果公司员工都变成没有七情六欲的 AI,活儿照样干,但不在乎公平不公平、工资高不高、福利好不好,那激励系统就没必要存在了。而剩下的战略系统、分工协作系统这些,更偏向 “运筹逻辑”,跟人的情感诉求关联没那么大。
之前有人问能不能把五项系统和人体六大系统类比,比如把战略系统当头脑、激励系统当血液系统。我早年跟 AI 交流时,AI 也总爱搞这种比喻,一会儿说某个系统是心脏,一会儿说是北极星,后来我就反感了。不是说不能类比,而是强行类比容易偏离本质 —— 企业运作逻辑和人体生理机制根本不是一回事。咱们更该从 “组织自身的运行规律” 去理解五项系统,而不是依赖这些具象的比喻。
我做了这么多年人力资源项目,发现很多企业的激励做法都特别碎片化。比如搞绩效,就用平衡积分卡堆 KPI,再找几家同类企业抄抄做法;定薪酬,就用海氏职位评估法,调研下行业行情就开工;要么就是简单搞个提成制,年底看公司效益发笔奖金。这些做法不是说一定没效果,但考虑得太不周了,没把激励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实际上,激励系统既要支撑战略系统和分工协作系统 —— 比如战略要落地,得靠激励引导员工往战略方向使劲;也要有自己完整的内在结构,这就是
“七重旋律” 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