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书、工作、写作的三角关系解构 时间:09:24

(一)杨序国老师的专业沉淀路径

1、写作驱动学习的闭环逻辑
杨老师以自身 20 年写作经历为例,提出工作需求 + 写作倒逼的读书动力模型。如撰写“年度经营计划”类书籍时,需基于 3 - 10 个咨询项目经验,同时研读 10 - 20 本相关著作,通过写作将碎片化经验整合成体系化方法论。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模式,使读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例如他在构建文化刷新五步法模型时,便是通过大量企业文化咨询项目沉淀,结合对戴维・尤里奇战略人力资源理论的研读,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性的方法论。

2、写作阶段的思维迭代历程 时间:23:30

l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05 年前后):初入咨询行业时,受戴维・尤里奇《人力资源教程》影响,出版《将梯子搭在正确的墙上》等丛书,聚焦人力资源与战略链接,弱化工具技术,强化系统思维,如提出人力资源管理需搭建在战略墙上的核心观点。

l  专业技术深耕阶段:回归甲方担任高级经理后,转向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等技术类写作,如《用好任职资格体系》一书,详细拆解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标准建设等实操工具,但也陷入专业深井,过度关注分级标准(如四级 / 五级体系)的科学性,忽视业务融合。

l  商业价值融合阶段(近年):经历创业、产品经理等角色后,意识到专业需服务商业成功,如在写任职资格体系书籍时,不再仅谈标准建设,而是聚焦企业需要怎样的专业队伍,结合华为以顾客为轴心、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的逻辑,引导读者跳出专业框架,思考如何通过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开源节流。

3、书籍创作的实用主义革新
针对快餐时代阅读习惯,杨老师将咨询案例转化为职场故事,如《用好任职资格体系》以项目背景、客户互动、解决方案为脉络,用口语化对话替代专业术语,增强可读性。同时强调工具随书附赠,如《科学分钱》一书后附奖金包设计模板,前 2/3 讲方法论,后 1/3 提供可直接套用的制度文本,实现看完即能用的出版目标。他特别提到,华为获取分享制颠覆传统薪酬逻辑,将组织绩效与部门奖金包联动,而非仅绑定个人 KPI,这种底层逻辑的变革是当下企业急需的管理思维。

(二)熊亚柱老师的草根实战方法论

1、从日记到书籍的知识萃取路径
熊老师自 2000 年起坚持写日记,每年积累 10 万字工作心得,20 年累计超 200 万字,其中仅 60 万字整理为 6 本书籍,如《手把手教你做顶尖企业内训师》《职场高效能工作法》。他的写作模式是问题驱动 - 日记记录 - 报告萃取 - 书籍成型,例如咨询东鹏瓷砖后,将导购培训经验提炼为《手把手教你做专业督导》一书,每本书包含 40 个以上真实案例,如 2008 年独闯上海时带 4000 元创业的经历,便成为《门店店长业绩增长100%》一书中基层逆袭章节的核心素材。他强调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认为灵感源于工作中的困惑,如连锁行业督导体系的构建,便是在解决门店标准化难题时自然形成的方法论。

2、读书与写作的反哺逻辑
早期读书以碎片化自悟为主,近年转向成体系研读古文(《资治通鉴》《战国策》)和现代学者著作(冯唐、吴军)。他推荐冯唐《金线》,因其强调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驱动的咨询逻辑,与自身案例分析 + 解决方案的写作模式高度契合。熊老师特别指出,读书的目的是深挖概念深度,而非堆砌知识,如读《史记》需关注历史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记忆事件,这种古为今用的读书法让他在写作中能跨界融合不同领域的智慧。

3、职场升维的问题导向策略
他提出以问题为轴心的职场法则,认为中层主管可主动设置改进项目(如推动某流程落地),用 3 - 5 个月积累资料,既完成工作目标,又为写作提供素材。例如在某企业任职时,通过解决培训转化率低的问题,自然形成《培训师成长手册》的核心框架。熊老师强调跳出专业框框,如人力资源从业者需懂市场逻辑,财务人员应理解业务流程,他服务的某企业财务总监因能用成本思维拆解战略,成为公司二把手,这印证了跨领域思维决定职场天花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