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承诺包括两个维度:管理者的参与和员工的敬业氛围。
(一)管理者的参与
虽然我们不断强调人才群体对企业的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作为“指挥官”的各层级管理者依然是企业内上传下达,排兵布阵的核心角色,其对人才发展工作认同和参与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未来工作的结果。一个无法获得管理层认可且在日常管理中使用和贯彻的人才胜任力标准,注定无法作为后续人才管理活动的标尺。对人才的测评和评估,更不可能仅凭某一个或几个测评工具,亦或者是HR组织周边访谈就能够获得可信度较高的结果。纵然有仅需要HR和企业高层参加的闭门人才盘点校准会,但其应用场景往往是涉及敏感信息或者选拔高层继任者等,针对更广泛的人才盘点校准,则会上员工直接上级、斜线上级和间接上级的充分讨论必不可少,并对员工的优势、待发展项和未来任用发展方式达成一致,进而减少后续的管理风险和管理摩擦。
以上种种活动,唯有管理者的参与且必须是高质量的参与,才能真正保证落地执行的效果,“貌合神离”的应付甚至是不参与,那所有的工作都可能沦为“无意义的表演”。
因此HR需要设计众多不同的环节,提高管理者在人才发展工作上的卷入程度。下表列出了实践上经常遇到的痛点以及对应的解决思路,共分为11个痛点,22个解题思路,在后续的章节将针对表中的内容详细展开阐述。
表1-5 人才发展工作管理者卷入痛点及应对策略表
序号 | 活动环节 | 痛点概述 | 解决思路 |
1 | 组织能力 | 关键举措不清晰 | 1、召集管理层开展战略共识会,共创分解,并实现年度/半年度常态化 2、按季度跟踪回顾,引入奖惩确保执行 |
2 | 业务彼此不协同 | 召开管理层业务及指标通晒会,明确协同方,任务共建,指标共背,业绩共享 | |
3 | 人才标准 | 管理层不认可 | 1、前期通过深度汇谈,了解管理层对胜任力的期望和要求,探寻其对优秀人才胜任的观点,同时明确结果产出要求 2、组织汇报/共识会,邀请管理层参加,标准达成一致 |
4 | 管理层不宣传、不使用 | 1、组织人才活动,例如工作标杆案例分享、晋升赋能或者胜任力标准主题宣传,邀请管理者分享团队业绩标杆及背后体现的胜任要求 2、设计工作机制将人才标准的使用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例如针对人才标准行为的招聘面试题库提高结构化,以人才标准为纲的晋升/竞聘/360评估评价机制等 | |
5 | 人才评估 | 评估参与性不足 | 1、评估方案共识,无论是发展评估还是晋升评估,启动前将评估内容、方式、时间等整体安排予以同步并达成共识 |
6 | 2、邀请管理者作为评估人,且其个人的评价权重较高 | ||
7 | 评估结果认同感不强 | 1、评估结果校准共识,通过多种测评评估工具获得的结果报告,与管理者共同校准,提高报告效度 | |
8 | 2、邀请反馈,邀请管理者自己或者与HR一起共同向被评估人进行发展反馈 | ||
9 | 3、员工与管理者共同制定改善提升计划,同时务必跟进计划执行,执行结果与员工的提升结果再次反馈管理者,让管理者看到有效 | ||
10 | 人才盘点 | 盘点结果难共识 | 1、组织开门人才盘点校准会,邀请员工直接上级、斜线上级和间接上级共同参加,HR组织,会上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
11 | 2、设置盘点结果应用红线,在晋升、异动、竞聘、调薪等环节强制盘点结果的应用,促使管理者重视和使用 | ||
12 | 人才培养 | 管理者游离在项目之外 | 1、充分调研,培养的人选、需求分析、内容选择等与管理者进行充分的调研,确认管理者的诉求 |
13 | 2、设计教学活动邀请管理者参加,常见的包括项目开闭营仪式管理者站台、担任课程讲师、发展导师、辅导教练等形式 | ||
14 | 管理者对培养结果不关心 | 1、设置与业务开展结合度高的实践活动,例如挑战性更高的业绩指标,绩效改善类的行动学习项目,将人才培养与业务推进相结合,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 |
15 | 2、培养过程的及时信息同步,通过邮件、总结或者专题汇报等方式,让管理者看到项目正常推进 | ||
16 | 3、做好项目的评估并向管理者反馈,从参训学员的积极评价、学习内容的落地和最终实际结果的提升,向管理者展示实际效果 | ||
17 | 人才任用和激励 | 管理者将人才“据为己有” | 设置强制性轮岗制度、淘汰制度,例如优秀人才轮岗和业绩不佳人员轮岗,常态化淘汰,保证人才的活水,实现组织对人才的调配 |
18 | 管理者不会、不能激励 | 针对不会激励,给予赋能并匹配提供即拿即用的激励工具包,提高管理者实施激励的便利性 | |
19 | 针对不能激励,要匹配奖金池和机制,在常规晋升调整手段外,给予管理者制定特殊激励的空间 |
(二)员工的敬业氛围
根据敬业度研究模型,敬业度反映员工对公司投入的智慧、感情和承诺的程度,最终通过乐于宣传、乐于留任和乐于努力表现出来,它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情感认同、稳定意愿和持续长久的努力投入。回到人才发展工作,企业内所有的策略最终都需要通过施加于员工,通过改变员工的状态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敬业氛围好,员工才会相信和认可业务策略并为之努力,才会认为企业的培养活动是真心为自己好,也才能在企业需要时挺身认出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很难想象如果一家企业内的员工群体,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群体,对企业的管理政策失去信任、整天想的是什么时候跳槽、抱怨情绪表面不说但却暗流涌动、工作得过且过,这样的情况下,何谈自身在企业内的发展呢?人才发展工作也会失效失败。
那怎么做才能提升员工的敬业氛围水平呢?根据史宾沙的研究模型,输出6个方面24个主要驱动因素,如下图所示:
图1-14 敬业度驱动模型
该模型已经显示了详细的驱动要素,同时研究也发现员工对这些因素的满意度和敬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将上述因素进行管理改善是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满意从而形成更好的敬业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