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销冠牙医与普通牙医的核心差异在于思维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彻底解决问题,批量培养具备医患沟通能力的医生呢?
(一)普通医生几乎不能自主改善自身的医患沟通思维
为了让口腔门诊家们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们有一个客户,他的门诊的一个销冠医生的业绩是其他医生的9.5倍,其中有位医生的诊室在销冠医生的旁边,于是在销冠医生接待患者的时候,他就去扒门缝看,结果销冠医生从诊室的镜子里看到门缝里有一双眼睛吓了一跳,还好患者正仰躺在牙椅上,看不到门口的情况。销冠医生就打开门问道:“怎么啦?有什么事?”门口的医生说:“我想看看你是怎么接待患者的,学习一下。”销冠医生很乐于分享,说:“那你进来吧,咱俩一起接待。”这位医生跟着销冠医生学了14个月,最开始的一周天天都去,后来就一周去一两次,再后来一个月去一两次,14个月过去了,两人业绩还是9.5倍的差距。大家就很奇怪,问他这14个月都学到什么了?跟着销冠医生学习的医生愤愤不平地说:“要么是老板给他的单子多,要么就是他特别幸运。他和患者说的话,我也说过,真没觉得他有什么特殊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医生即便跟着销冠医生一起接待了患者,他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这个患者这么说,对那个患者那么说。所以,同样的话在销冠医生那里有针对性地说就是有价值的,而普通医生面对患者泛泛地说就没有价值。那个普通医生根本不知道销冠医生成为销冠医生的核心点。所以,即使投入学习,也一无所获。
同样的道理在千千万万的口腔门诊上演,绝大多数口腔门诊的销冠医生和普通医生是在一起工作的,销冠医生并没有刻意把自己的服务过程隐藏起来,事实上也做不到。但和销冠医生一起工作的医生,多少年后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成为销冠的医生凤毛麟角。
(二)普通医生学坏容易学好难
大部分普通医生非但没有成为销冠医生,反而把销冠医生讲条件、破坏口腔门诊规章制度等坏毛病学了一身。这样的团队文化只能带来院长和医护人员的持续内耗,完全无法适应今天的竞争。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医护人员在没有引导监控的情况下,学坏容易学好难。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新医生进入门诊会怎么办?一般会为了融入门诊而努力成长。所以,这时候新医生都是比较积极的,但大家会发现,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被普通老医生同化,变得和普通老医生一样,不再严格要求自己,不再积极上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医生的身份是相同的,新医生进入门诊之后不仅要听领导的要求,更要观察其他医生怎么做,如果大家都严格按照领导要求的方式去做,自己也这么做,否则凭什么对自己要求那么严,其他人都可以不努力?
(三)门诊给出科学的操作标准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门诊给出科学的标准,医生能够学会并有效执行。
从医生的角度思考,医生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的!因为门诊没有给他相应的标准,医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执行。既然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执行,那么怎么可能是错的?
所以,只有门诊给出科学的标准,并培养、管控医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真正地改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门诊业绩。
各位院长要特别注意一个现实,制定科学的思维模式标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系统性工作。大部分门诊都没办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这样的标准设计。如果倾门诊全力都没办法打造出科学的医患沟通思维模式标准,怎么可能依靠医生自身来实现呢?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科学的医患沟通思维模式——顾问式医患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从患者角度考虑,能在真正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打造患者的高满意度和高复诊率的沟通模式标准。具体标准的内容和原理在下一节详细分享。
(四)执行顾问式医患沟通标准就是在打造粉丝患者
医生学会了顾问式服务思维,按照顾问式模型去操作,就可以在此过程中体现“站在患者角度、患者总成本最小化、预防式治疗”这三项原则。顾问式的三个原则就是实现一个结果:医生按照顾问式的标准去操作就是负责任的做法,同时我们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帮患者去选择,患者不但不会排斥,还会乐于接受我们的推荐,认为我们是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帮他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满足了患者的理性需求。在接诊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的行为偏好和心理,用患者能够接受、感到舒服的方式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感性的需求。做到这些自然就会实现患者的高满意度、高成交率、高客单价、高毛利率、高复购率,也为患者为我们转介绍做铺垫,也就实现了患者的终身价值,使患者成为我们的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