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庸才不堪大任

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能成立,那么,“八王之乱”的爆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祝总斌先生的解释最为合理。祝先生指出,“八王之乱”之所以爆发,主要是因为“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也就是说,是晋武帝司马炎用人方面的失误,造成了后来的混乱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班人没有选好,二是辅政大臣安排不当。

先来看第一个失误。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供晋武帝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西晋第二位皇帝)。他是皇后杨艳所生,由于司马衷的哥哥早死,几个弟弟又都年龄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他就被立为太子。从制度的层面来说 ,司马衷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司马衷的智力有缺陷,多数人干脆就说他是白痴,所以,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有不少人主张废掉他的储君之位,代表人物有卫瓘、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即今河南西平人)等人。

例如卫瓘,一直就想奏请废黜司马衷,后来他在一次宴会上,假装喝醉了酒,跪着对晋武帝说:“臣有事想要启奏。”晋武帝就问他想说什么,卫瓘犹豫再三,用手抚着龙床,说:“此座可惜!”晋武帝自然明白卫瓘这番话的真实含义,但是他却假装糊涂,说道:“您是真的喝醉了吧?”卫瓘从此不敢再谈此事。

另一个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是齐王司马攸,他是晋武帝的同母弟,按照制度规定,皇位继承权是轮不到他的。但是,司马攸比较有才干,在统治集团中也有着较高的威望。当然,更重要的是,司马昭在世的时候,就曾多次要立他为太子,只是考虑晋武帝司马炎长子的身份,方才作罢。正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到了晋武帝晚年,在“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的情况下,西晋的朝臣自然都开始瞩目于司马攸。

大多数朝臣的想法是,即便司马攸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也希望晋武帝把他留在京师,以辅佐晋惠帝执掌朝政。为此,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曹魏司空王昶之子,官至司徒)甚至上书建议,说:如果担心司马攸心生不轨,可以让他和汝南王司马亮、卫将军杨珧共同辅政,让他们三人相互制约,从而达到“进有辅纳广义之益,退无偏重相倾之势。”应该说,王浑的考虑已经十分周到。

面对这些金玉良言,晋武帝司马炎作何反应呢?一方面,晋武帝对司马攸十分猜忌,从太康三年(282)起,就接连下发诏书,逼司马攸离开京师,到封国就任。晋武帝的这个做法,意思已经十分明确:司马攸不可能成皇位继承人,也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辅政大臣。

对于晋武帝的这个决定,当时有见识的大臣,不论同姓异姓,如征东大将军王浑、扶风王司马骏(232—286,字子臧,司马懿第7子,司马师、司马昭异母弟)、光禄大夫李熹(生卒年不详,字季和,上党铜鞮即今山西沁县人,曹魏至西晋名臣)、中护军羊琇(236—282,字稚舒,泰山南城即今山东新泰人,西晋外戚,名将羊祜堂弟)、侍中王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司徒王浑次子,西晋外戚,先于其父王浑去世)、甄德(生卒年不详,字彦孙,汝南西平即今河南西平人,本姓郭,宣德将军郭立之子,魏明帝曹叡(ruì)明元郭皇后的堂弟,太和六年即232年出嗣甄氏。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女儿为妻,曹魏咸熙初年即264年,任镇军大将军,封广安县公;入晋后,历任宗正、侍中、大鸿胪诸职,死赠中军大将军,谥恭公),都曾极力劝谏,为此还和晋武帝司马炎发生严重的争执。不久之后,司马攸就因为抑郁成疾,呕血而死。

另一方面,晋武帝又想方设法为晋惠帝稳稳当当继承和巩固皇位做准备,这具体表现在:为司马衷护短,称颂皇太孙聪慧及为太子挑选辅政大臣等几方面。替太子安排辅政大臣,这本来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托付得人,或许不至于发生后来那样的风波。然而,晋武帝托付以重任的,却是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这样两个人。杨骏是晋武帝的岳父,但他“素无美望”。尚书郭奕(?—287,字大业,太原阳曲即今山西太原人,郭淮弟郭镇之子)等人曾上奏疏警告晋武帝,说“(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但是晋武帝不听。

汝南王司马亮呢?据史书记载,司马亮也是一个十足的庸才。在他的个人履历中,可谓战无不败,他能够获得高位,靠的是宗室的身份——他是晋武帝的叔父。另外,从后来被杨骏排挤,以及杨骏死后他被推出辅政却又轻易地被楚王司马玮所杀等情况来看,可知汝南王司马亮的确是一个没有实际本领的无能之辈。所以,即便司马亮当初不被排斥出辅政班子,他也没有能力应付当时的政治局面。

对于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找这样两个人辅政,祝总斌先生认为,这是晋武帝有意识的安排。对于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晋武帝看中的正是他们的平庸无能,在晋武帝看来,用这样两个人辅政,可以确保他们不会产生非份之想,从而就可以保证晋惠帝皇位的稳固。但是,历史无情地嘲弄了晋武帝。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愎谏自用”的杨骏,竟然敢于排斥汝南王司马亮,而懦弱的汝南王司马亮也会乖乖地听任杨骏的摆布,束手无策!

当然,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西晋统治集团中,怎么可能容许由两个庸才来给一个白痴皇帝辅政,而不产生争夺之心?所以说,正是由于晋武帝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埋下了后来权力斗争的隐患。包括“八王之乱”在内的一切动乱,都根源于晋武帝司马炎临死之前的人事安排。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失误连连的人事安排,而是用人得宜、安排得当的话,不但“八王之乱”可能不会出现,而且诸王或诸王兼都督都必将继续有力地巩固西晋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