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谈未必误国亦误国

那么,“清谈”是不是必定“误国”?“清谈”又是如何“误国”的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清谈”只是一味的“误国”,魏晋南朝的皇帝们对此真的会一直不闻不问,任由它持续下去吗?

所以,笼统地说“清谈误国”,将“清谈”一棍子打死的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公正。如果“清谈”除了祸国殃民、一无是处,统治者绝对不会听之任之,而肯定要加以禁止。但实际上,不仅当时的许多执政者本身就是热衷于清谈的名士,就连皇帝有时也会兴致勃勃地参加清谈盛会。如东晋名相王导、谢安,二人都是国家的顶梁柱石,同时也都是著名的清谈家,都有很高的清谈水平。

以谢安为例,他从青年时即善谈玄理,从政以后依然热衷于清谈玄学。他对于当时流行的“清谈误国”之说很不以为然,并公开为清谈辩护。谢安认为,西晋灭亡,其罪不在于清谈。据记载,有一次谢安和名士王羲之一起登上建康的冶城,举目四望,但见天水相连,这两位名士不由得同时浮想连翩。王羲之说:“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人人都应该踏踏实实地为国效力,清谈荒废政务,浮文妨碍大事。恐怕不应当再这么清谈玄言了吧?”谢安当然明白王羲之的弦外之音,就回答说:“秦朝用商鞅之策,严刑峻法,实际倒是实际了,可是却二世而亡,难道这也是清谈之过?”

根据对宋、齐、梁、陈四朝政治人物的综合考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臣,都对清谈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者本身就是清谈名士。南朝皇帝中,有不少人也对清谈很感兴趣。如宋武帝刘裕,虽然出身粗鄙、学养水平甚低,却也“好清谈于暮年”;宋孝武帝刘骏猜忌成性,却对清谈名士格外垂青。

在所有帝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武帝萧衍。萧衍在年青时候,曾与当时的著名文士王融、沈约、谢眺、任昉等人,以文学清谈受到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敬重,号称“竟陵八友”。梁朝建立后,萧衍以九五之尊,不但支持、鼓励清谈,还亲自参加清谈,并将清谈大会搬到皇宫举行,让儒、释、道三教高手辩论高低。兴致上来的时候,他自己也跳上讲坛,高谈阔论一番。大家要知道,梁武帝除了晚年有些昏聩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很能干的明君英主。

清谈发展到陈朝,又呈现出不同于前的新面貌,与宋、齐、梁各代相比更有组织性了。如公元579年,朝廷还专门在皇家的辟雍殿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清谈大会。不难想象,“清谈”倘若真的只有“误国”之害而别无长物,是绝对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另一方面,“清谈”确实也曾“误国”。清谈误国发生在西晋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国家政权掌握在这些清谈家的手中。陈寅恪先生说得好:“如果是林泉隐逸清谈玄理,则纵使无益于国计民生,也不致误国。清谈误国,正因在朝廷执政即负有最大责任之达官,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综理世务之故。”怎样理解陈先生的这段话呢?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所大学里,有几个清谈玄虚的教授,虽然不一定有助于学术自由风气的建立,但肯定不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日常运转,但是如果学校的校长或书记也整天夸夸其谈,那么,这个学校肯定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垮掉。

就清谈在魏晋南朝的发展过程来说,只有西晋的时候,是清谈名士在政治上掌握大权的时代,其他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真正的当权者几乎没有纯粹的谈玄名士。诚然,东晋王导、谢安均是清谈好手,但同时他们都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都非常务实。他们喜欢清谈只限于学术讨论的层面上,绝对不会因为清谈而耽误国家大事。至于宋、齐、梁、陈,纵然皇帝达官也时不时地流露出对清谈的兴趣,但都很有分寸,不让玄谈名士插手实际政治。他们需要的只是把清谈作为政治的点缀,或者是为了满足一下附庸风雅的心理需要。既然清谈名士在国家政治运作上无足轻重,那么国家的治乱兴衰,又与清谈何干,“清谈”又如何谈得上“误国”?

可是西晋不一样,像王衍这样的人,竟然当了宰相,他可是除了空谈玄理而没有任何治国理政之才的“空头理论家”啊!王衍从小即享盛名,因为他除了风度翩翩外,还非常聪慧,极善夸夸其谈。在起初的时候,王衍谈的是战国纵横之术,说起来可真是慷慨激昂、天花乱坠,听上去很有张仪、苏秦的长策和鲁仲连的胸襟。当时恰好赶上边境多事,于是就有人向朝廷推荐王衍,朝廷便任命他为辽东太守。面对这个情景,王衍退避三舍,坚决推辞不干。从此之后,王衍便改变了清谈的内容,再也不论世事,而是改谈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老、庄玄学了。

王衍这么做,当然是在逃避社会责任,而且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从此贯穿了他的一生。凭着过人的聪明、雄辩的口才,再加上高贵的门第,王衍很快就博得了高名美誉,成为士林推崇的清谈领袖。像王衍这样华而不实的浮华之士,如果让他只是这么清谈玄虚,对国家的政治确实无益,却也不会造成多大危害。可是,西晋朝廷却对他委以重任,让他一直做了宰相这样的高官,可想而知,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西晋的政风会是一种什么模样?所谓“上行下效”,西晋官僚机构,自台郎以下,“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的西晋官场,甚至从台郎这样的小官以下,都不屑于从事具体的政务,而以崇尚清谈玄虚为高明。“清谈误国”对于西晋来说,确实是历史的深刻教训!但如果追本穷源,统治阶级的用人失误,才是西晋亡国的根本原因,因为国家政权本来就不应该交给王衍这样的人去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