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部工作一年以后,兴兴的直接上司,也就是事业部总经理从李成换成了陈山。陈山的领导风格与李成有很大的差异:李成温文尔雅,为人大气,容易沟通,你可以随时走进他的办公室与他讨论事情,他总是很讲理,而且他总是能让你心悦诚服地走出办公室;陈山就很不一样,你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只是瞟你一眼,就继续敲打自己的电脑键盘,这让你无所适从,当你讲述事情时,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屏幕,只是偶尔从喉咙里透出“唔”的一声,或者他会直接打断你的话,告诉你按他的思路该怎么做,然后直截了当地结束谈话:“好吧,你出去吧。”
新领导显示出非常强势的风格,刚上任就把大伙弄得很不痛快。他先是整顿考勤,要求所有员工在八点半上班时间必须到岗,然后所有的费用审批都严之又严,即使是合理的花销,只要能不审批就不审批,如果有人想要出差,他更加是严加盘问——陈山名曰“开源节流”之重要一环“节流”。
兴兴一开始也很不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风格,以前有空的时候,兴兴会到一线项目组去转转,或者到集团总部去和HR同事沟通一下,现在的领导对在岗管理控制很严格,如果看到兴兴不在岗,就会给他打手机询问他在什么地方,甚至让兴兴用座机回打给他(也许是检查兴兴是否真的在别的办公室,这点让兴兴非常不舒服,感觉不被信任),然后告诉他没有特别的事情就不要到其他办公室去。
于是兴兴开始思考领导风格的问题,以及自己如何适应的方法。后来他总结了一个规律:强势的领导适合管理消极的团队,弱势的领导适合管理积极的团队。其实,事业部的氛围不错,员工工作也比较积极,可以采取弱势一些的风格,比如原来的李成就是这样一种风格。但是对这个积极的团队,新来的陈山采取的强势的风格,反而会把团队的风格从积极变成消极了。因为,管理风格也会对团队起反作用,从而影响团队的类型,强势风格可能会使团队变得消极,弱势风格可能会使团队变得积极,这是一种能量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兴兴慢慢发现,领导自身所处的职业与人生发展阶段,会影响其领导风格与管理工作中的关注点、管控力度。兴兴想,新领导上任,这“三把火”是一定会烧的,但能不能“烧起来”是个问题,如果烧不起来,“急效针”行不通,就要考虑持续战的问题,HRBP要帮助业务领导实现这种过渡与转变。
兴兴尝试抛开初步印象,去观察新领导的优点,因为人的印象,刚开始时带给人的往往只是表象,就像一层面纱,自己要细心分辨面纱的背后领导真正的模样与心理。于是,他观察到新领导其实很敬业,做事也很严谨,成本管理与风险管控能力比较强,而且懂得“好钢用在刀刃上”,善于把有限资源用在关键员工的激励上,通过拉开差距去激活队伍。
兴兴想:“只要新领导想做事,想把事情做好,那就好办了。我会配合他把事情做好。”于是,他转换了观念,遵循“当你不能改变领导的时候,就要去适应他”,在适应了之后,才逐步尝试去改变他的原则。所以,兴兴逐渐由消极状态变成积极状态,积极去配合新领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地提出建议,去提醒主管关注一些他可能忽略的重要事情,作为主管思维的一个很好的弥补,双方合作半年下来,关系竟然越来越融洽了,新领导也越来越肯定兴兴。所以,兴兴总结道:“不仅主管要有管理下属的能力,下属也要有管理主管的能力。”
而且,开始的不舒适感,反而成了兴兴成长进步的动力。如果你感到此时自己很辛苦,告诉自己,容易走的是下坡路,辛苦,是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
当然,并非所有员工都能够适应新领导的风格,有的员工接受不了新领导的强势风格,对兴兴说:“我已经完全忽略陈总了,他对我内心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兴兴听了很痛心,因为作为HRBP,他有责任和义务弥合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裂痕,所以他尽量去引导员工的正向思维,以及引导陈总调整一下他的领导风格,以避免组织氛围受到影响,以及造成组织的人才流失。
在一次骨干员工聚会上,大家举杯欢庆之时,新领导敞开内心与兴兴私下沟通,谈到他感觉组织的氛围不佳,有些员工似乎对他有些意见,希望兴兴能够真实地告诉他员工的反馈。兴兴想,这是个谏言的好时候,于是他委婉地向陈山表达有些员工的状态与想法,并提出建议,陈山也心领神会,表示会调整自己过于强势的领导风格。
兴兴也从这件事情上受益良多,他获得了关于如何领导员工的经验,这对他后续职业发展很有好处。这个经验就是,作为领导要避免被下属“忽略”。员工“忽略”领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领导“用力过轻”,无所作为,对下属没有任何指导,也不能给下属提供任何支持与帮助;二是领导“用力过重”,过于介入与干预下属的工作,让有能力的下属成了傀儡与木偶,而且批评与责备的负面激励伴随左右,导致下属对这些负面激励已经有了免疫力。被下属“忽略”的结果有两种,第一种是下属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工作无明确方向与产出,完全是自由状态,导致组织的功能不能发挥;第二种是下属只有“身体的躯壳”在组织,而“心”已经不在了,这样随时有可能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根因都是对人缺乏关注,“漠视”下属的感受。人是一个社会人,有着多种复杂的需求,如情感、归属、被关怀、受关注、成长发展,而不是制造工作“产品”的机器,不能仅仅靠物质、压力来驱动。
最近,兴兴读到一段德兰修女的话,感觉很有道理,于是把它抄写了下来,贴到书桌上: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经营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经营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