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苦恼的是,专业岗位族上中高级别人才太少,大量的初级水平人员成长不起来,企业高度依赖少数专业高手。更可怕的是,这些人越来越累,越来越老迈,越来越没有活力了。
人才为何成长不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是否具备知识管理能力,能否将公司过往的经验持续沉淀在公司平台上,成为一个有记性的企业,从成功中吸取最佳实践,从失败中总结掉坑的原因与规避措施。
ATM咨询提出:流程管道,知识活水。知识要长到流程的管道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因为流程才是知识应用的场景。知识最好的承载点是流程中的活动,通常有五种形式承载:作业指导书、模板/表单、Checklist、FAQ、案例。
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供应链业务域,操作手册是相对健全的,但在市场、研发、销售、服务、管理业务域,操作手册是相对缺乏的。
同时,很多情况下操作手册没有起到葵花宝典的作用,没有引起操作人员的阅读与学习的兴趣,或者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对于操作手册质量的标准,要做到让一个新员工基于操作手册及简单的培训指导能够快速上手。
以生活中案例来说,我有时会炒菜,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菜品,基本可以按照百库做菜小视频完成相应的操作,几次实践下来就能让自己满意。我觉得这些小视频对居家人士来说是一份符合要求的操作手册。
模板也是大多数企业缺失的。华为任总曾经说过:“职业化的过程就是模板化的过程,通过模板化实现标准化。”如果有了高质量的模板,很多工作就变得简单了,你只要跟着模板一步一步走,就能够交付一份还不错的成果。优秀员工的价值不是他亲自投入一场场战斗中,而且为公司贡献高质量的模板,把他的经验通过模板千万次地被复制,让价值成千上万倍的放大。
我曾经为内控主管设计了内审报告及不合格报告模板,成功地将内审报告编制时间从原来的1周缩短到4小时以内,这就是模板的力量。严格意义上说,绝大多数职场人员工作大多数都是一个套模板的过程,都是有套路与模板可循的。
企业实际编制FAQ的行为就更少了,但不代表不需要,实际上FAQ更加场景化,更受操作者的喜欢。在修车时,你可以看到修车小哥拿一个PAD就能够搞定一切故障问题,只要把故障问题代码或描述录入系统,就能够快速搜索出针对这个问题的维修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维修工作效率,降低了对维修工的专业要求,
Checklist太需要了,但大多数场景是缺乏的。我们大量的流程是做评审、审核、验证、审批等,但大量的控制点没有Checklist,这会带来三个严重的危害:
控制活动失效,一堆人评审、一堆人签字,流程照样出问题,控制活动流于形式。
由于没有规则,给操作者很大的权力寻租空间,增加企业的腐败。
高度依赖人的能力与责任心,也是导向企业授权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的业务域,我们都有过成功的经验,比如拿下山头项目,成功地开发出一款大卖的产品,成功地完成流程变革,显著提升公司的效率等。但这些经验往往进入了下水道,不能够复用。在H公司,业务取得成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编写案例,把成功的过程总结出来,把过程中的关键点与成功经验总结出来,虽然无法直接复制,但足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企业如何能够在流程设计中,将关键节点的知识文档建立好,并能够持续迭代,与时俱进,企业就相当于把最佳实践固化到平台上,人才的培养就会非常的迅速,如何公司再配上好的授权、选拔与培养机制,良将如潮的局面就会形成,一群厉害的小伙子就会涌现出来。
我在企业有过实践,通过把SAP系统开发工作形成操作手册,开发对应的培训教材,对于学员的实战用例,加上导师有针对性地辅导计划,实际效果是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到半年就可以成为SAP系统开发的熟手,这项操作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