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线索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这是继续深化阐述。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是个什么关系呢?为啥要放在一起讲呢?在古人眼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既相生又相克。那么,怎么理解“五行阴阳”呢?

有说是太极生阴阳二气,二气流布又产生了五行这五个基本元素。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但我个人认为,更好的理解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阳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五行相生的状态;阴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五行相克的状态。五行如何相生呢?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的循环状态。那么五行相克呢?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木不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吗?为什么是克土呢?其实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木将土里的精华都当作自己的营养给吸收了嘛,庄稼连种几季,若不施肥,土地就会贫瘠。火克金,虽然我们常说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金属都有自己的熔点,都可以被火熔掉。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大家随口都能说出来的话。金克木,刀斧锯钺等等都是用金属作的,可以砍木料。过去还有个说法,比如要砍一棵大树,又不想费太大劲,就找一个长钉,选取合适的位置钉进去,并且要钉过树心,这样慢慢地慢慢的,这棵大树就会枯死。水克火,这大家都应该好理解了。总之通过五行之间这种相生相克,就产生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另外,在“五行阴阳”理论的运用过程中,“气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除了前面直观的比喻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五行之“气”的流行变化上。不然的话,金木水火土,五种粗大的物质状态,怎么可能产生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的塑造作用?而且,因为“气”的关系,五行的每一种元素,也可以分阴分阳。这样一来,五行就细化成阴金阳金、阴木阳木、阴水阳水、阴火阳火、阴土阳土,这就对应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天文地理、纪年历法这一套学问,就因此而产生了。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有了五行阴阳的这一套理论,那么,从时间上就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的不断变化,天地万物就在这种阴阳五行的变化里面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是无始无终。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实际上是太极产生阴阳,阴阳又回归于太极,轮转运行,生生不息,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相生相克的完整系统。关于这一套学问,我们只能谈到这里了,这算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条根本线索。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就有点像老庄道家的混沌境界了。《三国演义》开篇说:“凡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混就是合,混合嘛;辟就是开辟,就是分开。万事万物就这样不停地混合、分开,并且无穷无尽。

对于这种合与分,我们不仅要从事相上来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的精神层面上、意识层面上去体会。面对合,当我们要普遍联系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全世界人都是我们的亲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面对分,就像西方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他人就是地狱”,哪怕夫妻之间也是同床异梦,彼此之间都不了解,都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所以,不管是分还是合,都是我们心的作用,是我们精神运行的状态。关键是,我们要在分中知合,在合中知分,这样就能够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