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之谓事”是紧接着“极数知来之谓占”而言的。《易经》讲究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能够通达天地人事的变化,能够极数知来,能够在易卦的六爻之数上,把错综复杂的规律研究透彻,就能够成就大事。一个真正能够成就天下大业的人,如果没有一定预知预判的能力,怎么可能有大的成就呢?
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时势造英雄,正好赶上了充满机会和变革的时代,赶上了大势所趋,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稀里糊涂就涌到了时代的前面,成就了一番事业。凡是在社会变动的时候,都有这么一大批人出现。我们看历代的帝王将相,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是跻身于时势造英雄的行列。当然他们确实也有过人的本事,但还不能超凡入圣。用佛教的话来说,是福报到了,运气到了,天命就降临到身上,按四川民间的说法是“狗屎运气碰端了”。
还有一种人是“英雄造时势”,这种人就非常了不起,历史上也不多见,只有能入圣贤位的人,才可以说是“通变”之人。比如藏传佛教里面的宗喀巴大师,他出生在藏区宗教政治一片混乱的时期,人们都相信佛陀所预言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宗大师通过佛法修证后发愿,要再转正法五百年。果然经过宗喀巴大师的改革整顿,整个藏区的宗教政治,确实焕然一新。宗大师所创的格鲁派教法,五百多年来不仅一直是藏传佛教的主流,而且也得到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大批皇室的信奉。宗喀巴大师就称得上是英雄造时势。
在我们隋唐时期,有个大隐士叫做王通,这个人非常了得,历史上很少记载,唐朝编《隋史》时因为一些禁忌,正史中就没有评价他,只有一本传说为王通本人所著的《中说》里,有一些详细记录。这人厉害在哪里呢?我们看唐初的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魏徵、房玄龄、李靖、杜如诲、温彦博等等,这些奠定了唐朝基业的一大群角色,全都是王通的门人弟子啊!
王通号称文中子,河东龙门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他在隋代的时候当过小官,后来辞官回乡,聚众讲学,声名远扬,当时人称“王孔子”。他家乡那条因他讲学而出名的白牛溪,也被人称为“王孔子溪”。后来唐朝的这一批开国元勋中,最厉害的人物基本都是王通的学生,当然中间也有他的朋友,受过他的点化。王通的家人也很了得,他的弟弟王绩,是初唐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儿子王福畴后来也是朝廷的太常博士,学问很大;他的孙子就更出名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王勃的诗真是好啊!你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诗句气魄好宏大,胸襟好开阔,从精神到情意都达到了极致!所以王勃对后来的唐诗影响也非常巨大。可以这么说,大唐文化三百年的光辉,在王通辞官回乡教书的时候,就已经垫定了基础、有了雏形。王通就是真正入了圣贤之位的人。
还有宋初的陈抟,我们以前讲课时也说过他,被后人称为集“两宋之道德文章于一身”,也是非常厉害的。我们看两宋文化的高度繁荣,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干走上了“三教融通”的道路,陈抟老祖是功不可没的。不管是先天易学,还是宋明理学,其根子都在陈抟那里。
这些人就是英雄造时势,非常了不起,能够造就一个时代的辉煌,推动一个时代进步,但是他们又往往不为人知,都是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当然,从品德来说,他们是具有隐士之德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是没有坐拥天下的福报。陈抟当时还是起了打猫儿心肠,带了一支游击队要夺天下。等看到赵匡胤,发现这个人福报比他大,天下应该是他的,自己也就把部队解散了,安心去搞文化建设了。王通更是如此,一直终老于乡里,甚至不见于正史。在历史上,真正既能够造就一个时代,同时又能够抛头露面,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真正是太少太少了。用佛教的说法,只有转轮圣王才能有这种智慧和福德。放在中国历史上来说,也只有孔夫子所崇拜的那几个先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才称得上是转轮圣王,其他的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也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