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说到融资,好像就是品牌企业的事情,经销商的融资,大约都叫借款。当然,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体量大一点的经销商,在银行的融资渠道相对要宽松一些。这两年,随着社会资本的放开,小型经销商的融资方式也在变得更加灵活。
其实,融资这件事,多少年前,经销商无论大小,老早就在干,只不过经销商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罢了。比如,对于员工的劳动力资本,其实就是采用的融资方式,先工作再结账,融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再比如,上游经销商给予咱们赊销账期,先货后款,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的都有,时间一长,变成烂账,不了了之的也不少。这种融资方式,由于和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有关,所以,经销商也没有太多感觉。
不光是经销商在向社会融资,经销商本身也是在向社会提供融资渠道。在科特勒的经典营销理论里,经销商为社会提供的是八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融资。现在来看,任何企业都没有能力通过直营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覆盖到全国甚至全球,资金能力就是一项重大的缺口。企业通过经销商的方式拓展渠道,其实就是一种变相地向经销商融资的方式,如果经销商不能承担应当提供的价值,那么其在渠道里的生存空间和存在的意义肯定会大打折扣。
既然被融资是经销商存在的意义之一,那如何把这种压力和风险分摊到下游和消费者身上,就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手段和目标,也是需要经销商经常思考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做生意而言,钱永远都缺。如何让账上保有现金,是经销商的生存底线。向上,尽可能先货后款;向下,尽可能现款现货,这个简单的逻辑大家都懂,但要具体落地,要么咱们握有足够的底牌,要么咱们得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话又说回来,但凡打开门做生意,钱来账往的,从来没有赊过别人的货,或者是被人赊过货,又或是从来没有找人借过钱,或者是被人伸手借过钱的,十个生意人里面,难得找出一个。生意周转,江湖救急,欠钱和被欠,算是一种常态。
欠钱,无论是对批发商还是零售商,都是切肤之痛。批发商把货卖给零售商,零售商是买家,批发商是卖家,零售商更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但换个场合,当零售商面对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是买家,零售商是卖家,消费者要求赊账,大多数时候就不是一句“小本经营,概不赊欠”能够解决得了的。
比如,在零售环境下,我们可能会碰到好不容易通过一场口干舌燥的讨价还价,确定了购买意向,最终要付款的时候,消费者突然冒出一句:这个东西价格太贵,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我分期付款行不行?
耐用消费品的价格都不低,消费者如果分期付款,账上就会形成大量的应收,垫资的风险不言自明。此时,经销商的内心肯定是拒绝的。但是对于眼看就要到手的一笔交易,仅仅因为付款方式的分歧而前功尽弃,对于经销商来说,也会心有不甘。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既能够解决消费者需要分期付款的需求,又不用自己垫资的呢?
云南玉溪的刘总,由于经销的产品都是套装家具,一个订单下来,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对于这些消费者,如果有分期付款的服务,当然是更容易促成订单。刘总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则是充分利用社会信贷融资体系的日渐成熟,借力发力,既不用自己来垫付这笔资金,又能够解决消费者分期付款的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有支付宝,而支付宝其中有一个“蚂蚁借呗”的入口(有些信用额度低的用户没有这个入口)。支付宝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信用,都会授予对应的借支额度。这笔借支额度其实是可以直接套现的,借支者只需兑付一定的利息即可,通过适当操作,这笔借支额度就可以成为社会化融资的来源。
一般在订单的最后促成阶段,对于有强烈分期付款需求的消费者,刘总通常都会和消费者约定分期时间(一般是三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然后引导消费者通过在支付宝上的“蚂蚁借呗”,套取对应的额度,刘总负责支付因为分期付款产生利息的部分。这样一来,既没有让消费者多花钱,也不会让自己的资金过多垫付,影响周转。
目前,支付宝的“蚂蚁借呗”、微信的“微粒贷”,都有分期付款和融资功能,蚂蚁借呗的日利率是万分之3(1千元用1天利息0.3元),微粒贷的日利率是万分之2.5(1千元用1天利息0.25元)。而且目前二者是竞争关系,利率的多少,会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和不同时间有所变化,比如最近微粒贷的日利率,就从过去的万分之5变成了万分之2.5。
这种融资的方式,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提前帮我们做了一个信用审核和筛选,而且这种审核是有数据基础的,不是拍脑袋的。从支付宝和微信给到消费者信贷额度的大小,也可以间接看出这个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能力。如果消费者连支付宝和微信都没有信用额度,或者信用额度很少,该不该给这个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恐怕经销商自己首先要在心里打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也有经销商不利用支付宝、微粒贷等金融工具,而是直接给消费者分期付款的优惠,只是在消费者对象的筛选上,都是选择在自己门店附近的客户。每个月约定固定时间,消费者通过微信转账进行分期支付,这种付款方式虽然降低了利息成本,但是也限制了客户的群体。
现在也有经销商通过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协议,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这种形式由于涉及贷款手续的办理,比如要提供消费者的身份证、家庭地址等信息,消费者对此多有戒备心理,效果也不如“蚂蚁借呗”“微粒贷”好。
不仅零售商有社会化的融资渠道,其实作为批发商,也有经销商通过社会化金融的方式,解决资金的压力。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有较高利息,主要针对经销商的小额贷款公司。
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有借有还,按时还款是每个债务人的基本义务。但是由于前些年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导致某些人怀揣“借钱时是孙子,还钱时是大爷”“我凭自己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还要还”之类的论调,恶意拖欠,甚至赖账者也并不少见。
湖南的彭总,是多家建材企业的省级代理,对于这类问题也是司空见惯。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下辖的网点遍布全省。这些网点经销商不是跟着他多年创业的兄弟,就是一些风雨同舟成长起来的零售商朋友。有时候下辖网点需要铺货支持或者是资金周转的,他也抹不开面子,不好拒绝。时间一久,等到财务清理旧账的时候,他发现公司的应收账款高峰期竟然超过一千万元,而且有些烂账已经过去将近十年,现在根本无法追查。
为了解决赊销问题,他和当地的银行联系,开通一个集团信用卡业务。他给所有需要赊销的下辖网点,用每个经销商自己的身份证,给每人办了一张信用卡。卡由自己保管,信用卡绑定的手机号则是对应每个经销商自己的号码。凡是需要赊销发货的,公司就从信用卡中刷出对应金额,并让财务电话通知对应的经销商,告知当期应还款金额和时间。事实上,下线网点与银行产生借贷关系后,只要不按时还款,导致产生的利息,将由每个经销商自己负责消化。
彭总通过此番操作,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应收账款降低了80%以上,而且大部分经销商的经营并没有因为赊销调整而受到影响。所有经销商还款的自觉性和风险意识大大提高。
经销商的社会化融资创新,其实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各类借贷条件,根据自身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彻底把“洋玩意”变成“土办法”。
对于批发型经销商,像彭总这样采用“信用卡转嫁”的方式,需要有比较成熟的上下游关系,才会执行得比较好。对于大部分批发商来说,最好的融资,其实还是不赊销。
一旦不赊销,经销商最担心的是什么?销量下滑。有没有既不赊销,又能促进销售增长的两全之法呢?
那么我们就回到零售商为什么要赊销的问题上。零售商要赊销,考虑的大致是这样三个问题:一是确实资金周转有问题;二是资金没问题,怕拿了货不好卖,压了资金;三是资金没问题,也不怕你货不好卖,就怕没人管。一旦形成产品积压,没有兑现渠道。
第一个问题,从社会化融资的角度找办法,这个方案前面已经讲到了。第二个问题,咱们得解决产品动销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要考虑产品的退出机制。
包销:要解决产品的动销问题,说上一万遍洗脑,不如做一次看看。产品能不能卖,不是厂家说了算,也不是经销商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今天,单把货物分销给零售商已经算不上本事了,咱们得真金白银地帮零售商把产品卖出去,才能让零售商心服口服。
浙江温州的邱总,作为电器产品的区域代理,在产品的分销上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近两年,在销售人员的组织架构上,也开始跟着厂家进行了转向,从单纯的销售人员,转型为销售+市场人员。为此,他专门抽调组建了一支推广队伍。
这支推广队伍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销售人员,对新客户的新店开张,或者是新产品推广,协助开展不定期的终端爆破活动。新店开张,或者是新品上市,邱总对进货达到一定额度的零售商,在所辖区域投放人力和资源,通过活动的拉动,承诺包销首次进货额的60%~80%,先款后货的难度自然大大降低。当然,这也对经销商的选品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退:对于零售商产品的退出机制,我想请经销商朋友们思考一下:是赊销以后收不回账,导致损失的概率更大,还是零售商可能卖不动退货而造成的产品积压的概率更大?
我想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批发商在选品上,在网点的选择上,在活动的投入上,如果真是在全心全意经营,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塞货动作,零售商退货的概率肯定是比赊销烂账的概率小很多。当年,董明珠在推新品的时候,要求所有的经销商必须现款现货,而经销商之所以愿意配合,正是董明珠敢于硬气地承诺,新品一年卖不动,格力100%包退。
当然,批发商给零售商承诺包退,零售商不一定相信。红口白牙,上嘴唇碰下嘴唇,你要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河南有家大建材的批发商,通过批量公证合同的方式,让律师和公证处为自己包退的承诺背书。每开发一家门店,就签订一份格式条款的合同,包括公证处和律师的背书文件。后来,我问了一位律师朋友,这样操作是不是能够加大包退的概率。律师朋友的说法是,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有没有公证文件,合同条款的内容只要双方签字,都是一样有效的。公证文件的用处,可能对零售商心理作用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