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群要让每个参与者得到自己想要的

《执行官》:你似乎有意隔离个人行为和公司行为。这是为什么?

熊晓杰:站在尊重所服务企业的角度,我一直把“放肆青春”活动和企业标签尽量地分隔开来。在“放肆青春”的活动中,我完全不会提及我的职业经理人身份。一个活动的调性和它的外延影响,可能与企业的形象、品牌和需求不会完全吻合,如果不进行分隔,可能会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作为一个企业品牌管理者,我需要刻意去规避这样的风险。

《执行官》:您发起了“放肆青春”社群,也是孤独者社群的深度参与者,在你看来,社群的兴起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

熊晓杰:社群古今有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形式的社群。在互联网时代,社群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共享和去中心化,这正是它最大的价值之一。在放肆青春社群中,共享观念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一个好的社群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共享机制,能够让每一位参与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让每一位参与的人都与有荣焉。放肆青春社群是一个非商业性社群,它的运作靠着大家的群策群力和众筹机制(主要是情怀众筹和智力众筹)。这个社群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要想让员工把事情做好,就需要让员工觉得这件事属于他自己,这样才能不计较得失,热情澎湃地去做事情。放肆青春给了参与者展示才华、智慧、风采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能够乐享其中。

《执行官》:在社群中,许多人并不以职业的本来面目出现,反而以非职业的兴趣、爱好、个性聚合,这颠覆了以往的社交方式。这是不是人们多标签化的内在动力?

熊晓杰: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希望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中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标签化。在过去的前互联网时代,在很多社群中,个人印记是很弱的,但在现在的社群中,是以个人标签为主要维度的。

《执行官》:放肆青春社群凝聚力很强,您打造的社群是基于何种内核进行维系的?

熊晓杰:

第1,​ 正如之前所说,众筹和共享机制带来的凝聚力。

第2,​ 放肆青春抓住了共同的情怀,对美好青春的追忆是人类最大的痛点之一。

第三,放肆青春自身的非商业化特点。这三点是放肆青春社群凝聚力的基础。

《执行官》:音乐是放肆青春社群的主要特色,娱乐是主要特点。这与你的偏好有关,但也恰好与你所服务的企业性质契合,未来不希望两者可以合作吗?

熊晓杰:放肆青春是不会与我服务的企业合作的。我非常希望我个人的兴趣爱好、社群活动能够与成功的企业经营有一个切割,所以说我所服务的企业和放肆青春的合作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自身对音乐的爱好对我服务的企业的经营是有帮助的,比如从前年开始的草莓音乐节、春浪音乐节、风暴电音节、YY音乐盛典等活动,就与我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和长期的资源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

《执行官》:放肆青春社群未来有商业化的考虑吗?

熊晓杰:到目前为止,放肆青春还没有做商业化的想法。这主要出自三个原因:

第一,放肆青春的伙伴们都是中产以上的人群,我们没有必要通过一个社群来获取利益。这个从来都没有成为大家的选项。

第二,当初发起放肆青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温暖,相互点亮”。放肆青春作为一个“情怀型”社群,成为盈利组织是不合适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更加具有凝聚力。

第三,基于共享的理念,放肆青春品牌是属于社群每个人的,并不属于我或某几个人的。说到底,我们希望放肆青春社群能够成为商业化社会里的一个不同的选择,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好玩及有趣,否则,这个新的标签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如果未来放肆青春会有一些商业化运作的话,那它的目的也一定是利用这个平台去做一些公益和慈善的事。它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