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主流换挡

十一、主流换挡

中国市场正在发生一场“主流换挡”的产品革命!这一轮革命,宏观上的名称叫“新常态”,微观上的名称叫“老大换位”,中观名称叫“主流换挡”。

201410月,最大的两个新闻事件,一个是台湾顶新集团因使用“地沟油”全军覆没,另一个是胖东来老板与员工和谐神话倒塌。两个事件的共同特征都是,多年修炼的金身(市场地位+声誉)瞬间灰飞烟灭。

这两个看似局部性事件,其实是主流换挡的预警信号:就台湾顶新事件来说,大陆康师傅面的用油难道会没有问题?大陆捂着这个盖子,就像当年乳业的三聚氰胺一样,还能捂多久?排除道德层面的指责,宁可花几千万买食品除臭机,也不愿使用合格油的企业,所遵循的经营准则,不就是“双低”(低品质、低价格)背后的低成本吗?这种现象何止一个顶新!胖东来事件呢?不就是企业经营的另一个成本要素,人力成本与企业盈利之间的矛盾吗?

这两个事件的本质都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靠低成本、低品质、低价格(三低)实现规模的企业增长方式,到头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三低企业来说,前面是万丈深渊,会让执迷不悟的昔日行业老大一朝废功。台湾顶新的灭顶之灾,就是明证。大到不能倒(Too biger to fall),这个神话别妄想了。在时代剧烈转变的时刻,没有谁有免死金牌。

中国企业要冷静对面未来,改变过去成功积累的傲慢思维模式,想继续活在未来,必须认识正在发生的现实:主流换挡。

(一)主流换挡都是从产品发动

过去,领导企业的竞争门槛是由渠道门槛与媒体门槛构筑的品牌门槛。在主流换挡的背景下,品牌已经不再是企业的护城河。后发企业凭借“超级魅力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昔日行业龙头边缘化——注意,所有的主流换挡,最开始不是体量对比的变化,而是市场关注度(即热点)的变化。新主流产品以几乎兵不血刃的方式,将行业老大“边缘化”,让昔日老大进入可怕的“遗忘黑洞”。特斯拉出来了,时髦这个词,与昔日的奔驰、宝马等再也无关了。这才是特斯拉可怕的地方:昔日老大连反击的机会都被剥夺。

在消费电子行业,在娱乐业,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每一个行业,这种主流换挡的产品颠覆,都在或快或慢地发生。唯一肯定的事情是,每个行业都在发生主流换挡,没有感觉到的企业或许正是可怕的老化征兆。

由此,我们要提出主流换挡的第二个结论:新主流就是新时尚。换句话说,不能形成新时尚,不能占据舆论头条、媒体热点、大众话题的变化,都不是新主流。

“罗辑思维”这个雅痞式小众的社群试验,正在变成一场新时尚的策源地:2014年,“罗辑思维”的几次罗辑实验,对书、月饼、柳桃等的销售,显示了社群的巨大威力。“罗辑思维”卖图书,数小时将冷僻的社科类图书卖出8000套,收款400万元;罗辑月饼从策划到销售,不到3个月,共卖出6万多套,创下新品牌月饼销量纪录;热闹上演的柳桃,聚集了柳传志(联想系)、王中军(华谊系)、雕爷等一大批热点人物,无论柳桃是否在产品上有进步,柳桃热度超过2013年的褚橙已成定局。

可怕的真不是罗胖(罗振宇)团队,而是“罗辑思维”确实成了新时尚的策源地。按照罗胖的说法,这是一场以“失控”(K.K.)为模式的聚合与裂变,没有谁会预知未来,唯一可以预知的未来是变化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谁也不知终点或边界在哪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成为“罗辑思维”的口头禅。

(二)主流换挡的五个底层驱动力

特斯拉也好,“罗辑思维”也好,引起的主流换挡都是革命性的,甚至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主流换挡没有规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主流换挡不仅有规律,而且有清晰的逻辑。

过去的营销聚焦在企业运营的层面,4P12P自成一体。在主流换挡的背景下,营销开始回归到它的真正源头:社会与时代,即宏观时间与空间下的新生活环境。刘春雄老师说要“阅读时代”,我加一句,还要“解析社会”:主流换挡不仅是时代命题,也是社会学命题。如今,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我们预测未来,有了更科学坚实的基础。

主流换挡的趋势或苗头,是可以观察、研究、预测的,因为主流换挡的根基,是五个底层驱动力:人口结构、地域分布、收入水平(含社会福利)、教育程度、技术创新。

1)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结构的三个变化趋势:男女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减少,出国人口激增。婴儿潮减弱了,奶粉钱会比旅游钱、约炮钱少很多。人口结构变化会引发可支配收入流向比例变化。不要说新的商机,就是原有的产品,也要思考一下与什么需求“触点”站在一起。

2)地域分布。

中国地域分布变化的最大变量,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3亿新农村市民,农民工这个名称将逐步淡去。人流就是钱流,3亿新城镇居民,足以支撑来一次产业消费革命。

3)收入水平。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已势不可挡,收入水平大幅增加,福利诉求越来越高,即使在大量失业的背景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长。人口里至少30%的家庭步入中产社会,50%的家庭步入小康,布尔乔亚式消费可能会持续10年以上。什么是布尔乔亚式消费,就是“新3B”创造新品类——“装逼(贩卖情怀、梦想、格调)”,“逗逼(快乐、有趣、蠢萌)”,“二逼(无厘头、脑残粉)”。

4)教育程度。

互联网拆掉了知识的围墙,全球村变成现实,文盲已经老去等死,活着的能消费的,都是知识分子。富二代、留洋派、宅御族,造就一群思想发达、能力退化的新人类,这群人用不着吃苦工作就能享受丰裕的生活,他们的世界只有两个词:玩、有趣(PlayFun)。这群人,对于很多父母一代吃用一辈子的产品连看一眼的机会都不会给——这个未来不恐怖吗?

5)技术创新。

与消费联系最紧密的技术创新就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两大技术。移动互联网让人人互连,物联网让万物互联。朋友圈卖货,可穿戴设备是技术创新爆炸带来的最大变化。大数据、传感器、遥感勘测,每天都在诞生新奇的产品,谁也不知哪一个产品就会毁灭一个行业。就像三句话毁了三个赚钱宝贝或行业老大:你有微信吗?移动通信最赚钱的短信业务毁了。你有公众号吗?媒体与网站被毁了。能在手机上买到你的产品吗?零售终端与淘宝网(PC端)被毁了(幸好还有手机淘宝)。

(三)主流换挡的生成动力学

我们说过,就一个行业来说,行业领导品牌(即市场份额最大的)代表的就是主流方向,领导品牌核心产品(即内部销售占比最大的)就是主流的具体表现。因此,谈主流换挡,首先是谈未来的品牌领袖,其次是围绕品牌领袖形成的主流补缺者。从主流换挡的生产动力学角度看,企业需要注意六个换挡机会点。

1.购买力换挡机会

购买力换挡已经在食品升级上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从生活必需品的米面油,到可选消费品的烟酒茶,价格敏感度下降,品质挑剔度提高。这一升一降的过程,就是三低产品与奢侈品牌的丧钟,大量品质优秀、定价合理的产品会被迅速接受,直到形成新的主流价格带(指有消费量规模的价格区间)、主流新产品。

替代康师傅方便面的未必是革面,或许是冷链快餐:不是冷冻食品,是微波加热的即食食品,保质期虽短,但更原汁原味、口感更好、营养度更高。在上海,10元左右的冷链快餐已经成为白领的主流午餐,甚至晚餐。方便面除了方便,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被选择的动机了。在上海的写字楼里,吃泡面,已成了懒与LOW(品味低劣)的代名词。

2.需求热点转移机会

近几年,不断地讨论转型升级。其实转型是转型,升级是升级。升级是在原有行业、原有产品上的改进,转型,就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寻找新需求热点尽快插一脚进去。换句话说,转型就是先把原来的业务停了,重新开始新业务,而这个新业务,如果摸到了未来的需求热点,那就是转型成功。

那么,中国社会的需求热点在向什么方向转移呢?我们认为有三大方向:第一是由实物到体验,服务类的产品、体验性的产品将大受欢迎,比如各种主题旅馆、民宿,改善居住空气质量的产品——空气净化器就像20年前的净水壶一样,被PM2.5指数变成新的家电必需品。第二是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小剧场、文化演艺、会奖旅游、六间房等,甚至教育培训都在好莱坞大片化;第三是绿色自然化:很多工厂,将厂房变成花房,在花房里开个生态餐厅,都会比生产产品更赚钱更舒服。农家乐、包地做地主(田间到餐桌专供)、生态餐厅,正在形成新的城市周边产业。沿着这三个方向转型,才靠谱。

3.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变迁机会

说起来吓人,技术创新的最大变化是人可以更懒、更舒服,但社会却越来越变成一个赤裸裸,也就是个人的隐私越来越少。技术创新在汽车、电视、手机、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让一个人的生活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记录在某个数据仓库里。

特斯拉车主,开的是辆时髦的汽车,可是特斯拉车主的所有行车信息,包括线路、加油、网络浏览、听什么音乐等,都被记录在特斯拉的服务器里。乐视TV记录了用户每一次开关机、点播节目信息;手机就更不用说,可穿戴设备如健康手环、智能手表等,都在记录我们的日常信息,运动量、睡眠时间、健康状况等。最新智能跳蛋,与手机app连接,可调节6种震动模式帮助女性获得高潮,这等于将自己的自慰信息传给了产品提供者。

可是,上述智能设备正在改写人们的生活,而且在塑造新的产业:智能汽车的新世代,智能电视新生态,医疗新模式,健康娱乐的新生活方式。

4.新渠道创造的新消费形态机会

当下中国的基本商业环境就是“三个世界”(实体、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各自独立有相互连接,O2O成为所有企业的基本商业模式。三个世界不仅是销售渠道,也是新的消费形态乃至新生活方式。

一大批过去不曾见过的新产品、新品牌在崛起:吃饭不用下馆子,在饭否、淘点点下单,美味到家;出门不带钱包带手机,微信支付、支付宝付打的车费或在便利店、快餐店买东西;买衣服不用逛商场,将身高数据输入网站,选择面料、款式、绣花,一件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衬衣就完成了。2014年,微信上是个美女就是卖面膜的,微博上是个屌丝创业者就是卖农产品的,微信微博这两个绕过传统媒体接触目标顾客的渠道,让微商成为电商之后的一个新职业。

正如我们说过的,三微(微博、微信、微商)新世界,将诞生一批“游牧品牌”:无销售人员,无店铺,因为人人传播、人人销售,直接让产品与消费者滚雪球形成销量规模的新品牌。

有人担心这是非法传销,这是没有认清非法传销的本质。非法传销的本质是以蒙骗、非法拘禁人身自由的方式控制人头,卖什么产品只是幌子,人人销售是基于自由、信任的信息传播与购买形式。正是在“半熟人”社群里,骗子才没有了市场。不及时拥抱新渠道的,将会丧失一半以上的市场机会。

再次阐述一下“三个世界”对未来销售的影响,在于三个核心要素:支付,快递,媒体。营销、商业,尤其是企业实现销售、建立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才是关键所在。

5.品类变迁机会

除了新品类的不断创新,原有品类的变迁或许对企业来说更值得重视。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工业化大生产加工过的世界,并不是“永恒”现实。举食品为例:今天的包装食品,变动成本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石油、食品添加剂、香精,而不是原料。三聚氰胺、地沟油事件,只是包装食品工业的冰山一角。人类以合成化学食品为辅食的日子很久了。在原料如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杀虫剂、抗生素、催肥剂、避孕药等都被大量滥用。这些不正常的工业食品,都将面临品类换挡、品类变迁的机会。

驱动品类变迁的,即扳倒昔日的大象,或许比很多人认为的要容易:如果我们常吃的食用油被科学证明含有高致癌因素,你是否会减少食用或改换产品呢?如果大米为主食,被证明是造成身体孱弱的原因,而且与脚气都有关系,你是否会考虑减少大米的食用量呢?实际上,这些都是未来品类变迁的真实场景。

也就是说,过去的三低品类被更健康的新品类替换,并不需要发生市场战争,主流换挡是在另一个维度、层面生长,最后让老品类自动退出舞台。

6.心智换挡机会

主流换挡自然不能忽略消费群心智变化的影响。我们不同意定位教将一切归结为心智的错误做法,而需要从社会现实角度认识、理解不同族群心智内容变化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以正在走上消费主力军的90后、00后为例,这一代人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他们的消费选择,会更多地受到审、玩(游戏)、兴趣、同伴的影响,相对的价格敏感度会低一些。他们对于精神消费产品会比对物质产品关注更多,因缺乏炫耀动机、甚至反感炫富,对于奢侈品反而是弱需求甚至负需求。以成功、炫耀为主要驱动力的品类(及品牌),在这一个世代里,将面临巨大的生存难题。比如汽车,这一代人或许对特斯拉也无感,他们的交通工具是光能自行车或电动平衡车。

巨大社会变迁、人口结构、教育水平,会造成巨大的群体心智分化,世界是平的背面,是人以群分,社群又将人类重新分割在一个个圈子里,有些圈子的互相排斥还到了水火不能容的程度,比如西医派与中医派,挺韩派与倒韩派,左派与右派等等。从社会角度看,鲜花野草都有生存权利,一个“往而不害”、存异求异的生活世界,或许就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结论:低成本、低品质、低价格(三低)实现规模的增长方式,丧钟已经敲响,高成本、高品质、中价格的新大众情人产品一旦出现,将光芒万丈势不可挡,成为主流换挡的生力军。主流换挡,机会大于危机,但跟不上,会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