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评估问卷题目是胜任力模型中的行为特征,周围人对评价对象已经表现出的行为进行评价。因此岗位按照职级不同,将胜任力模型中匹配对应的层级行为特征转换为问卷的问题即可,由此可见,实施360评估的前提是具备相对完善的胜任力模型,明确标准要求,这样才能避免凭感觉的评价,结果也更有价值。
问卷的题目数量,一般情况是涵盖所有的行为特征,完整评价,如果行为特征较多,可以适当的进行精简,毕竟题目太多也会增加评价人的答题负担。如果序列和职级相对较多,可以对问卷进行编号,避免混淆。
评估问卷总体上采用打分选择题,但基本也会保留3个主观开放式问题,基本围绕优势项,待发展项和提升建议,如下:
您认为TA的优势项体现在哪些方面,建议不少于三项?请用STAR原则举例说明。如在什么背景下,面临什么挑战/目标,TA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最终结果如何
您认为TA在哪些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还可以做的更好呢?可以举一些明确的事例
请给TA三个具体的提升方法建议以助力其提高
综上,360评估问卷设计以各个职级胜任力模型的行为特征为核心,数量适中,表述清楚,评价人对一条一条具体的行为描述进行得分评价。
360评估的打分规则,建议使用5点打分法,关于分数等级表述形式,是应该选择满意程度、同意程度还是出现程度呢?答案是出现程度,因为是对行为进行评价,行为是通过观察进行了解,行为出现的频次帮助评价人对评价对象做出判断,通常打分规则标准如下:
表5-7 360评估打分规则
分数等级 | 代表含义 |
5-完美展现 | 在工作中始终践行此类行为,非常容易被识别和观察到 |
4-经常展现 | 在工作中经常展现此类行为,很容易被识别和观察到 |
3-较多展现 | 在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会展现类似行为,能够识别或观察到 |
2-有机会时展现 | 在特定情境下(比如在某类工作或场景下)有时会展现出该项行为 |
1-几乎没展现 | 在工作中没有或者很少被观察到展现过此类行为 |
无法评价 | 是偶展现过类似行为我的确不了解,或平时接触少实在无法给出评价 |
关于评价人权重设定,关乎后续分数的计算,通常自评得分不计算在内,仅作为参照对象,这也符合360评估“照镜子”的作用定位。一般情况下上级、同事和下属的权重按照40%、40%和20%划分,无论从重要程度还是了解程度,上级都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同时日常跟同事的工作协作也能代表其为人处世。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没有下属的关键骨干员工,下属权重或舍去,或将权重分配给其他两类评价人;二是对于跟下属更密切相关的行为项,例如培养和发展团队、文化氛围营造等,建议适当增加下属的权重,可维持在30%左右。
具体问卷的推送和评估的过程,正常通过系统或者邮件进行推送提醒即可,从经验来看有两个注意事项,第一个是人力资源部门过程中要通过通晒、不断的提醒,督促评价人尽快做出评价,第二个是“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建议评价周期适中,不要太长,一般7-10天的时间即可,时间放的太久,员工可能会遗忘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猜疑、议论、操纵等负面影响,初衷是预留更多的时间,事实上反而影响结果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