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风格
管理风格就是管理者在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中表现出的习惯性行为和惯常思维模式,这种习惯和个性特征也会在管理者实施管理职能或者参与管理活动时表现出来。关于管理风格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解释。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从探究“自己当领导,因而实施影响力”或者“让他人来领导控制”两种基本的行为参数发展出了至少四种不同模式的管理风格,包括敏感型、合作型、控制型和鼓动型。借鉴科特·卢因(Kurt.Luwin)将管理风格分为:“自由放任型、民主型及独裁型”的分类方式,我国学者宋亚莉把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分为“中庸式、专制式、放任式及混合式”四种方式。梁玉华等人依据性格的向性度(内向和外向)和支配欲(控制和合作)将管理风格划分为四种类型:鼓动型、敏感型、合作型和控制型。
2、心理繁荣
心理繁荣是美国心理学家兰格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关于心理发展的理念,即处于心理繁荣状态的员工个体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较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对组织绩效提升、高满意度、高忠诚度、团队和谐等有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中心理繁荣水平偏高,将对于个体及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跨时间研究中,高心理繁荣水平将导致一连串积极的结果,包括高学习效率、高创造力、高工作效率、良好人际关系、积极社会行为、高健康水平以及生活期待(Chida & Steptoe 2008; Dolan et al. 2008; Huppert 2009b; Lyubomirsky et al. 2005)。
3、人格特质
在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研究中,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除知识、技能外,很多人格理论模型(如人格理论、MBTI、16PF)均能有效预测工作绩效、管理绩效,尤其是关系绩效。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不同工作岗位要求任职者的个性特征有差异,这就使得人格特质测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突显其重要性。从人员测评选拔理论的有效运用来看,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可提高人员测评选拔的有效性。
MBTI 的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主要用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精力流向、获取信息、作出决策以及应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倾向。通过MBTI测试后,可以帮助人们从多维度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身。目前MBTI己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识别人与人差异的测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更好的组合。MBTI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了解、分析被测人员的个人性格、处事风格、生活方式、工作潜质等,进而为测试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评判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效果。本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人格特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网天津电力公司一线班组员工的人格特质对班组心理繁荣水平分布的影响,验证了人格特质对心理状态预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