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投放的逻辑
当我们在亚马逊平台上进行广告投放操作,选择商品推广的广告类型并且进一步选择手动推广模式之后,会面临两种不同的投放方式。其中一种是前面介绍过的关键词投放广告,而另一种就是我们这里要重点阐述的商品投放广告(如下图)。
图 57
对于关键词投放广告而言,它是以卖家事先设定好的商品关键词作为投放的基准。也就是说,当有买家在搜索栏中输入卖家所设定的广告关键词时,系统就会根据其算法,将相关的商品推荐给这些正在搜索关键词的买家。然而,商品投放广告的基准则与之截然不同。
当卖家进入商品投放的设置页面时,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向:一种是以类目为投放基准,另一种则是以具体的某些商品为投放基准(如下图)。
图 58
当我们选择 “分类” 这一选项时,就意味着我们将以某个大类目或者小类目为基准来进行商品广告的投放。在这里,卖家拥有一定的操作灵活性。我们既可以直接从亚马逊的各级大类目列表中选择大类目进行投放,也可以通过点击类目后面的 “细化” 按钮,进一步缩小类目范围,从而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 “分类” 按钮的下方,亚马逊的系统会根据其自身复杂的算法,为卖家推荐一些相关的商品类目,卖家也可以在这些推荐的小类目中进行选择,这为卖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而当我们选择 “各个商品” 这一选项时,输入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卖家可以选择最为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输入商品的 ASIN(如下图)。除此之外,卖家还可以参考系统根据算法所推荐的商品列表来确定投放商品。而且,卖家还有更便捷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单次输入多个 ASIN 的方式,或者直接上传 Excel 表格(表格中包含商品 ASIN 等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完成投放商品的确定,这些方式都为卖家在商品投放操作上提供了便利。
图 59
二、商品投放的策略
不要忘记自己的商品:卖家在进行商品投放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记住把自己店铺的(不同)商品添加进去。这一步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为我们的商品守住一个关联流量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在商品详情页面中有一个 “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经常一起买)的部分(如下图),这个部分是亚马逊系统根据部分商品被买家共同购买的频次所进行的智能推荐。如果卖家在进行商品投放时,能够巧妙地让自己店铺的商品紧紧 “锁定” 自己 Listing 的关联位置,那么就能够有效地产生关联购买流量。这样做就像是在自己的商品周围建立了一道 “流量保护墙”,可以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商品来 “掠夺” 本应属于我们的流量,从而保障我们商品的流量优势。
图 60
投放方式要适合:在选择商品投放方式的时候,很多卖家都会陷入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应该选择 “分类” 投放呢?还是应该选择 “各个商品” 投放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如果你的商品是新品,或者只是类目中的普通商品,那么建议你选择 “各个商品” 投放方式。这是因为新品或普通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可能相对较弱,如果选择 “分类” 投放,很可能会将广告投放到那些比自己商品竞争力强得多的商品上去,这样一来,广告的转化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选择 “各个商品” 投放方式,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该广告的转化率不会太差。
相反,如果你的商品已经在类目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是类目 TOP 商品,销量在类目中名列前茅,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 “分类” 投放方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类目中的其他各个商品在实力上都难以与你的商品相抗衡。此时选择 “分类” 投放方式,就像是打开了流量的大门,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流量来源。这种方式所覆盖的范围要比 “各个商品” 投放方式大得多,能够让你的商品广告触及到更广泛的潜在买家群体。
优先选择比自己评分低的目标商品:当你在商品投放过程中选择 A 商品作为目标商品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确保 A 商品的评分比你的商品低,并且其 Listing 的优化程度也没有你的商品好。只有在这样的对比条件下,当买家在浏览 A 商品的 Listing 时,才有可能被你的商品所吸引,进而点击你的商品并顺利完成销售的转化。
优先选择价格更高的商品:在所有的购物平台上,几乎都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购物习惯:在同等的标准下,买家肯定会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亚马逊平台的买家也不例外。在商品的其他条件(如 Listing 质量、评分、功能等)都相同的情形下,亚马逊买家对于价格的敏感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卖家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消费者心理,将商品广告投放到那些 Listing 的质量、评分或者销量跟自己差不多但是价格却没有优势的商品上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买家进入这些价格较高的竞品的 Listing 时,看到你的商品价格更具优势,就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购买初衷,转而选择购买你的商品,从而提高广告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