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译析】
很多人都会在某一刻感到累觉不爱,甚至有被出卖、被抛弃、被孤立等感觉。人的困惑都不是事,而是来自涉入事里的人,尤其是自己圈子内的人的改变,俗称变脸。
变脸这个问题并不在变脸的人,而在自己。本质上,并不是别人变了脸,而是自己错误地估计了对方。现在流行的畅销书里,教人识人察人的书很多,中国人所谓的察言观色,包括星座性格、九型人格、性格色彩、笔迹性格、动作性格、八字命格等,两部中国式相人术《人物志》《冰鉴》也很流行。
这类的相人术,都属于盲人摸象的谈资。一个盲人算命师对某人说:你今天有血光之灾。结果第二天此人找到算命师问:我怎么没事呢?算命先生说:你昨天都干了什么?此人说我与一个女人在一起。算命师说:那个女人胸大吗?此人说大。算命师说:原来如此,逢凶(丰胸)化吉嘛。如果说女人胸不大,算命师会说“平”安无事。所谓的预测、算命大部分是这类玩弄小智的骗钱玩意。
人际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之所以搞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相人术、算命术,都是蒙人骗钱的花招。解决识人的根本只有四个字:知己、解彼。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与人关系的性质,受利益、情感、情绪、感觉、交往、朋友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强关系都是有规律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在一定情境下的可能选择是可预测的,无非是几种选择的概率大小问题。
料事如神、察人如炬,是因为做了更多功课,没有什么神秘的。再说句更本质的:是人就会变化,如果你对人的变脸感到奇怪,只能说是你妄念、执念太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祸福、亲疏忠奸。儒家对古代社会关系的总结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并以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这是一种理想化与简单化,实际上,有忠无仁、有慈无孝、有悌无恭、你善他奸是常有的事,儒家对这些违反五伦八德的现象只会谴责,却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儒家传统的所谓一字喻褒贬的春秋笔法,用写书来代替现实问题的解决,似乎做出定性判断后,这个事情就解决了。传统的君子都是这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如贾谊之类把写政论当成搞政治,屈原之类则把政治变成文学创作。
古代的君子对恶人是束手无策的,对奸小、对朋党等都束手无策,他们只会斗败了到书里骂,这就是后人能看到很多斗争失败者的咒骂,而看不到现实里斗争胜利者的组织手段的原因。君子们搞过几次有点规模的士人联盟,还变成了著名的历史悲剧:焚书坑儒、党锢之祸、戊戌喋血。这些政治斗争的记录里,没有胜利者为什么胜利的记录,因为失败者只会咒骂而不知为何失败。
看到郑伯克段于鄢,却未必看到姬寤生的五个连环阴谋,不去想为何共叔段、武姜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戊戌政变里,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其实,仅与袁世凯见过两面,就敢于让卫戍区司令发动政变,这等开玩笑式的狂妄做法,也只有康有为、谭嗣同这类书生敢去想。
看看所谓的小人是怎样远祸制奸的:
在享福却没当回事,这个福份你受不起;面临祸害却不去预先筹划准备,祸害必会降临。是福是祸,都能预知、预见、预备,那就什么事都好办了。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如何做到福祸先知呢?有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在细微处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当你说一个弥天大谎的时候,就会被当作真的;要想让大的计谋顺利实施,就必须注意小的细节不能有纰漏。冯道对人情世故的揣摩确实到位,抓到了痛点: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具体怎么做?
首先不要认为事情是绝对的,所以话不能说死,一点余地都没有,就算对至亲(父子、夫妇)也要有所保留,不能什么都说。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其次,可以装出很害怕的样子、很恭敬的样子,但内心里却保持忍耐与警惕,这样就算对方是奸诈的人,也会被迷惑。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最后要明白,不该要的别想,也就接近享福了;能让奸人都不以你为敌,祸害自然就远离自己,不要对各种变化大惊小怪,安身立命、安享富贵还是能做到的。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冯道本人的故事:东晋被契丹灭国后,冯道去朝见新君主,耶律德光讽刺冯道对前主不忠,问冯道为什么要来臣服契丹,冯道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讽刺道:你是什么老家伙?冯道说:“无才无德痴顽小老头”。这句话竟然让冯道当了太傅。
《新五代史》冯道本传: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德光喜,以道为太傅。
冯道这一段经历,是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的真人秀。契丹与中原的几百年纠结,在《天龙八部》的主人公萧峰(乔帮主)身上,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演绎: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人类社会的典型特征都是“私人关系圈”,熟人好办事并不是中国特产。想办事,与其了解办事机构的规则,不如与办事机构的头头搞好关系,规则就在他的嘴上、签字上。想发表文章,投稿的效果最差,得到主编的认可,你的文章都可以在首页。事办好,就是把能办事的人找到。
冯道在1000多年前这样写道:朝廷上,管用的只有私人关系,有了铁哥们,可以终生受用。皇帝的心思很难揣测,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有钱。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老公是至亲,可是老公哪里靠得住,“谁的老公不是临时工”?安慰受伤女人的只有闺蜜;女人若是太陶醉,不懂得“天恩难测,惟财可恃”的道理,就会成了男人的消费品,交个富豪男朋友又能怎样呢?
孔子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绝对是高超的治理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可是真实的中国式治理,历来外儒内法,说明儒家治理之道不切实务,法家治理之道又过于刻薄阴毒。中国社会的“虚伪”(外儒内法)与中国人的“虚伪”(外君子而内小人)是双向同构的。
美国为何称霸全球?除了超级武力,美国的世界观也是正确的:对于邪恶国家、恐怖分子,就是毫不留情地剿灭,911那么大的损失,对总统的反恐政策多有批评,但主流价值观依然坚定地支持以武力解决问题。中国,包括印度则总是有一股自我解体的力量:对于恶要宽容,甚至应该不抵抗。
对于恶人,只有两个办法:奸人狡诈,您就得比他更会使用计谋,才能将狡诈的人制服,获得安生;对于恶人,不要指望用善良可以感化,必须用更残酷的力量摧毁他,邪恶的祸患才不会滋长。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二战后以色列的建国史,就是这十六个字的真人秀。
人际关系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出谋划策,朋友之间,出主意、想办法、借资源是经常的事情。可是困难的不是你是否愿意及有能力给人出谋划策,而是对方是否重视你的谋划。
《易经·蒙》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意思是,你自觉幼稚蒙昧,前来求筮占卜(咨询的最早形态),不是我求你,要摆正问道的态度。第一次求筮问道,就告诉你;如果反复询问,就是不尊重了,就不告诉你。
既然有心问道,就要相信对方(不是谦虚,你谦不谦虚与是不是找人咨询是两回事,那些自称谦虚来咨询的,其实多是我见很深、想占便宜的人,此即所谓的“渎”)。反过来说,对于被咨询的人,是不是也要“明鉴”一下来问道的人究竟是有童蒙之心,还是一个“渎”者?渎,冒犯、不尊重对方之意。这是很多人不自觉会犯的毛病。
复杂问题简单化:想求谋问计,如果询问者不投入真金白银,就不要白费口舌;来问道的如果不是个靠谱的聪明人,还是请他靠边站,别去为不靠谱的人出谋划策。整天给人免费咨询的蠢蛋,还是戒了好心不得好报的习惯吧!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正在写最后两段的时候,女儿来了电话,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电视台要到学校采访,班长要发言,问我怎么看?我说:九一八事变说明日本的狼子野心,当时国民政府及东北军的不抵抗是错误做法,是全面侵华的导火索。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十六个字: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这是中国最需要补的观念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