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文化本质

1967年,心理学家G.R.Stephenson做了一个实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方挂了一串香蕉,关联着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去拿香蕉,就会有高压水枪向笼子喷水,笼子里的猴子都会被淋湿。

一开始,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触发了自动装置,猴子被淋湿了。其他猴子尝试后,也是同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逐渐默认一个事实:不能去拿香蕉,否则大家都会被淋湿。

后来,实验者放出了一只猴子,再放进了一只新猴子A。猴子A看到香蕉就本能地去拿,结果还没拿到手就被另外四只猴子打了一顿。因为那四只猴子非常清楚,拿香蕉会让它们被水淋湿,就动用武力阻止它。猴子A尝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最后就放弃了拿香蕉的想法。

后来,实验者将最初的四只猴子中的一只放走,换进去一只新猴子B。猴子B进入笼子后,和猴子A一样去拿香蕉。当然,就像之前,它也被其他四只猴子揍了,而且之前多次挨打的猴子A下手最重。和猴子A一样,猴子B尝试了几次,也放弃了拿香蕉的想法。

实验者陆续换走了笼子里最开始的五只猴子,这时发生了一个现象:没有猴子敢去拿香蕉,而且它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拿香蕉,只知道拿香蕉就一定会被揍。

至此,我们看到,在几个猴子之间有一个事物形成了,那就是“共识”。这些“共识”就是猴子们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形成的规则和“文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出企业文化其实是人们为了适应企业的环境而达成的共识,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共识的本质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一种“心智模式”,即深植在我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认知,包括假设、形象、故事等内容。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关于行为的假设,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心智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而形成的,是人的内心中最稳固、最长久的意识和思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深层因素,谁“掌握”了心智模式,谁就“掌握”了人心,“掌握”了行为。

稻盛和夫说:“人心是最可靠、最稳定、最值得经营的,人心易变,但比人心更坚固的东西并不存在。”这里的“人心”就是“心智模式”,经营“文化”即经营“心智模式”、经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