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韩国医改看中国医改的经济学逻辑

10月23日-28日,药脉通韩国子公司成立,这是药脉通国际拓展的大事。作为药脉通的CEO,我出席了韩国子公司的成立仪式,并跟韩国政府、卫生监管机构及行业人士做了很多交流,他们跟我分享了韩国医改经验。

我惊讶地发现,韩国医改和中国医改的轨迹出奇一致:一致性药效评价、零差率、两票制等等,这些中国正在执行的政策都是韩国医改的成功经验。韩国医疗界资深人士表示,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两国医卫界的官员还会就医改进行深入交流。

医疗和医药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福祉,作为世界上少数成功案例,20多年韩国医改成就韩国现在的医药卫生体制,回顾韩国医改历程,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现行医改。

我简单叙述一下韩国的医改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的医药市场和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非常类似,大部分医生的收入是靠回扣,而且深受中医中药的影响,韩国有韩医韩药,但并没有一套标准体系。金大中总统上台后,韩国开始新医改,很快通过国会连续立法,推出了一批医改政策,包括医药分业(略等同于中国的医药分家)、零差率、两票制、医药代表备案等。

两票制、医药代表备案、零差率这些政策出台后,引发韩国社会和医药行业巨大的反弹。

首先是医护人员大游行。

当时,韩国大概有10万医生和10万药师,他们上街游行,甚至到总统府门前游行,还有剖腹自杀的,和政府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政府开始跟医护人员谈判,谈判过程中,政府主要是做了三点妥协。

一是一部分急救用药和一些麻醉药品必须放在医院。二是允许医疗服务机构给一部分医疗服务做自主定价。三是允许一部分医生可以自由执业。有些医生不愿受医院限制,想自己设立诊所,给自己的服务定一套价格,患者愿意买单就来。这几个政策一出来,韩国医生和药师的游行就被按下去了。

其次是患者大游行。

紧接着不到一年的时间,韩国患者大面积游行来了,原因是缺医少药。首先,很多药原来在医院医生那里就可以轻松拿到,现在处方开到外面,而且处方没有明确指向去哪里拿药,不能明确指向后,患者有点蒙。

其次,是医生自主定价后,定价就乱套了。原来10元的药品现在一下涨到100元,原来100元的药品一下涨到1000元,医疗费用飙升,很多患者受不了了。于是,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一是提出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医生可以自己定价,但是得告诉政府定价的逻辑是什么,到底用了什么东西,要这么多钱,而且要比价;二是允许商业保险进入;三是在这个基础上,家庭医生制度开始建立,让一部分患者和医生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相当于分级诊疗体系。不同的诊疗体系下,定价是不一样的。诊疗的路径不一样,报销的比例不一样。比如看小病在哪看,价格是不一样的。

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韩国出现了很多私人医院和民营医院,商业保险进入,成为这些医院的买单方,和医生、医院进行谈判,制定医患都能接受的价格。此外,国家医保谈判也开始介入,对一些肿瘤药实行兜底买单。这样患者游行也平静下来。

紧接着第三个问题又出现了。临床路径标准化和商业保险介入之后,韩国大量本土医药企业麻烦了,韩国市场迅速被欧美、日本药品占领。为什么呢?因为欧美的产品循证医学做得好,能证明自己有效,所以保险更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医生也愿意用。

这个时候对韩国政府来说,怎么扶持本国的医药行业也是一个问题。当时韩国政府的做法是加大本国仿制药,再评价及创新药体系。 

类似中国推行的仿制药一致性药物政策,韩国当时直接从日本拿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美国FDA的一些东西,开始推行一致性评价。

之后,韩国开始推行首仿国家医保优先谈判,商业保险做推荐,同时国家给企业免税,如果可以做到更好,产品国家医保全部报销。商业保险报销比例不能低于50%或者不能低于60%,进一步免税。

对于独家创新药,国家进一步免税,韩国的国家医保不用谈判直接进,对这些药企给予长达十年的医保报销,只要在专利期内都会报销。此外,商业保险也重点推荐并提高商业保险报销比例。但即使这样,韩国真正扶持起来的世界级的医药企业也只有几家。

韩国卫生部的人表示,只有几家韩国企业被扶持起来,主要是因为韩国干得晚。为什么干得晚?当时欧美、日本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大多数临床体系,掌握了临床话语权。

对韩国来说,虽然他们创造了好产品,比如肝肾移植医疗技术在全球很强,但很难在全领域上做到很强。而肿瘤领域、慢病领域已经被欧美产品占领很多了,要发展很难,必须要创造全新的品类,这个新品就是医学整形。当时这个品类是只有10亿、20亿美元的产业,韩国人却把它发展成了2000亿美元的行业,现在全世界好的医学美容产品几乎全在韩国。本次药脉通还受邀参与了韩国美容博览会,见到了很多优质企业和好产品。

继续回到医改。韩国扶持的企业不多,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国有几千万人口,经济规模就这么大,他们很难有能力构建医药体系全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到所有品类都进行把控,但是中国有潜力做到。

回顾韩国整个医改进程,韩国医改是环环相扣的,为什么从两票制、零差率破局?即使明知这是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学基本规律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干?

韩国医卫界人士明确说,这是在医药改革上很重要的一个破局点。他们就是要先把医生的开药回归正常化,即使矫枉过正,也要斩断开药利益链。当这个利益链被斩断之后,才能再去说临床路径、商业保险,才能重新构建整个服务体系,医疗体系才有转变的机会。如果还是被原来的药品大量利益所绑架,去做临床径标准化的动力就很弱,商业保险进来的动力就更弱,所以必须先找到行业痛点一刀砍下去。中国医改也是这样,零差率、两票制、分级诊疗、临床路径也是一样,环环相扣。  

因此,在韩国人眼里,中国现在搞的两票制非常正确,虽然让大多数人难受,但是从经济学和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角度来说,医改本质上既是行业改变,又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从改革逻辑上它无比正确。 

其次,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医改,但是为什么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改成?很重要的一点是,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实现了“汉江奇迹”,大概在1992年、1993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万美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财政有钱,要不然那么多要兜底的事谁兜?这都是需要钱的。另外,当GDP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多元化的需求开始分层,只有对好的东西和差的东西需求结构化的分层,才有机会构建医疗体系的多层次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国家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和容忍性都变得很强了。

我回国之后,马上查看了国内的数据。以药脉通所在的江浙沪地区为例,江浙沪地区有1亿人口,人均GDP早就过了2万美元。此外还有珠三角、京津冀,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人口超过2亿。2017年中国GDP是12.7万亿美元,中国13.7亿人口,人均GDP差不多是八九千美元,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门槛上。

从目前推行的政策看,与韩国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国情不同,改革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从政策来看,一切都是在沿着韩国医改的路稳步前进。

韩国医改和中国医改的模式共同之处,就在经济基础。有了关于医药产业链的5张表,对中国医改的路径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劳动力因病致残、致死对社会来说是损失,所以,应尽量减少这部分成本。这一降低主要是通过委托买单方(现在的医保局)实现的,即保证知识+产品+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高于因为疾病而产生的社会成本。

从上面的价值链条构成倒推,要控制成本,即控制为服务买单的费用,就要在前面的价值链下功夫。

落地到目前医改的措施上,我们看到:在知识和产品创造体系这一环节,国家医保局采取的行动包括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降低药价的措施,成效显著,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价格降幅都十分令人满意,尤其是带量采购,降幅之高超出预期。

在产品和知识传递价值链上,两票制、医药代表备制等改革措施都是重构、规范传递过程,减少因为过票、走票带来的资金浪费。

在知识和产品变为服务这个环节,国家医保局最近开展了打击骗保的专项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了三级医院的考核细则,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确立了细致的考核体系,目的在于让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成本,避免浪费。此外,国家还积极鼓励多方投资医院,让服务多元化、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手段有效降低成本。社会资本也将AI智能医疗变成了投资热点,如果智能医疗成功,也会带来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从控费各个环节来看,目前各个环节的控费都是卓有成效的,唯有在知识和产品传递体系上,虽然两票制、药代备案等在通过行政强力手段重建合规传递体系,但是在提高效率方面并未看到太多成功经验。

现在的两票制让中国的药企在第二张表上的能力已经没有了,票都开不出来了,代金销售的体系也已经被瓦解了,招商代理体系也逐步要被瓦解,再通过零差率、控制药占比,把第三张表上的能力也压缩了,通过一致性评价,倒逼中国企业具备基础的第一张表格的能力。

换句话说,国家的医改思路很简单,原来简单的产品服务价值,要改造成具备基本的知识创造能力;原来简单的卖货逻辑,要变为必须把学术推广和代金分离,构建出知识传递的价值体系。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未来中国的医改清晰的路径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所有的医药企业和从业人士,在未来十年,具不具备知识的创造能力,具不具备知识传递的体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是不是能够在世界立足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