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家长列举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最让人抓狂的十件事情,估计“孩子粗心”一定能够名列前三甲。而与家长直观感受完全不同的是,当作者分别将“粗心”和“孩子粗心”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中,“粗心”找到的相关结果约18,300,000个,而“孩子粗心”找到的相关结果约3,620,000个,两相比较,“孩子粗心”只是“粗心”的20%左右——即便这样的推导在学理上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但仅从表面上看,孩子粗心这件事情大可“放宽心”。
因为粗心这种现象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如果家长敢于直面,没有任何一位家长能够保证自己成年之后,从来没有出现过粗心的事情。所以,面对孩子粗心的问题,家长至少应该先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用平和的态度接纳孩子粗心的事实。
(2)认真分析孩子粗心背后的原因,并从原因入手,帮助孩子逐步改善。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孩子粗心的问题就会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粗心现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真粗心,指孩子已经理解和把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其中的某些新问题本来完全可以解决,但由于做题时不仔细,一时大意,从而造成错误。
另一类是假粗心,是指学习上的新问题,从表面上看已经弄清楚了,其实是似懂非懂,真正做起来就会感到困难,对新问题答不完全或说不清楚,总是对一部分错一部分,并给人以粗心的假象。
进一步探寻下去,真粗心的主要原因:注意力不集中;贪快心理;不稳定的情绪等。
而假粗心的原因大致有:和孩子的自身能力有关;和某些思维定式的干扰有关;和某些不良性格特质有关等。
为此,家长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要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2)关注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避免对孩子进行不良的心理暗示。
这是作者观察认为最关键的一点。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68年,两名叫罗森塔尔和福德的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容、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妈妈教了孩子很多次加法,可孩子还是一再犯错,家长很烦躁地说:“怎么这么笨啊!”遇到孩子不擅长的活动,家长就说:“这个活动我们孩子不会的!”
实际上,父母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这些话或表现出来的行为,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不止一次地这么对孩子说,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很笨、很麻烦,有很多事不会做,从而否定自己,变得不自信,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产生不健康或是不准确的自我认识。这样的心理暗示一旦转变成自我暗示,就会对孩子身心各方面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家长有必要经常反思:我有没有反复地当着孩子的面说:“你很马虎!”我有没有当着他的面对别人说:“只有在我看着他时,他才能认真做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总而言之,一方面家长要知道,孩子粗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可能杜绝;另一方面如果家长一味地纠缠于孩子粗心的表面事实,根本于事无补,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道是:
马虎表现真揪心,粗心背后有原因;
找到关键是首要,分解目标步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