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培训师的立身之本之一:坚持正向价值的引导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探讨了培训师的角色及基于角色定位下的一些实践技巧。但是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度思考并挖掘,即如何让这些实践技巧发挥正向的价值效应,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培训师立身之本的话题。

诚然,在我国,培训作为职业类型,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暂,目前尚未形成因应这一职业的相关规范。但是,人们会有一个普遍、并且心照不宣的认知,那就是培训师也是“师”之一类。既然如此,似乎可以从“师”的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韩愈先生曾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进一步阐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仅于此,似乎一切都简单明了,自然顺当,问题在于,韩老先生在其后的感叹,让人慨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很显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韩老先生就已经痛心“师道”之不存了。在这里,作者无意也无力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去追溯个中缘由,仅就十几年的培训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跳开就事论事的讨论模式,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职业的诞生,其本质都是因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因为能够向社会提供某些价值而得以存在,并且因此获得某种回报,唯一的区别在于,绝大多数的职业都在向社会提供(或创造)正向价值而获得正向(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及心灵的)的反馈,只有极少数的职业(或该职业的从业者)与之相反。如果这一判断没有太多瑕疵,作为“师”之一种的培训师,向社会提供(或传播,抑或有创造)正向价值,理所当然应该是其内在使命之一。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培训师而言,什么是正向价值。

如果非常笼统地讲,人们内心深处普遍渴望并且认同的一些观念都可以划入正向价值的范畴之内。比如,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尊重、善意及由此衍生的尊严上的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快乐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探索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接纳等。明智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上述列举的内容缺少关于物质的(或“成功”)的层面,作者着重强调这一点。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有物质需求,但是,如果我们愿意理性地面对,所谓“成功”,并不是由物质(或直接说金钱)单一维度所能定义。而且,我们必须相信一点,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对于“成功”的独特定义,包括内涵与外延。如此推断下去,我们会发现,一味地鼓吹物质层面的成功不仅经不起推敲,更不大可能是人们内心真正的向往。既然如此,作为培训师就有必要恪守某些底线,并以此为基石,继而承担所谓“授业、解惑”之职责。

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一些专家所谓“道德滑坡”、“价值体系紊乱,甚至崩溃”的情形,所以,常常会听到人们感叹,凭一己之力已经无能为力、无济于事。但问题在于,如果所有的人都甘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此情形恐怕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为此,在培训实践中,培训师的职业使命要求我们不得不“不合时宜”地反复、持续呼吁:即便声音极其微弱,即便看起来“无济于事”,我们仍然不能轻易放弃。其实,理由很简单,一是哪怕仅能够影响到一个人;二是从更功利的角度来说,人们在使用某些工具或技能的时候,本质上是由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支撑,所谓“菜刀”无所谓好坏,之所以有时会“沦落”为“凶器”,是由使用者最终决定。

另外,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是关于正向价值引导,也许并没有非常标准的答案,但对培训师来说,相信每一位学员内心的善意及其追求,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然后持续分享、传播,至少是其最重要的职业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