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长战略主要有两方面,抢市场,或者夺市场。
什么是抢市场?什么是夺市场?
抢市场是几个人同时抢空白的市场,谁抢到算谁的;夺市场是你要从别人的手里夺,已经是人家的,你要据为己有。
抢市场抢得是增量,抢的是空白的;夺市场夺的是存量,夺的是别人手里的。
抢市场抢得是增量;夺市场夺的是存量。
抢市场意味着你可能要创新、想个好办法;夺市场意味着你要降价或者提高服务或者有个什么新式武器、有个新的理由。产品成长战略,如图4-1
一、抢市场的策略
1.让新的目标用户用
做销售的可以从这里想到开发新的代理商、开发新的特殊渠道,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这里指的是最终的目标客户,也就是患者。只有先确定患者,才能根据在哪里容易找到这些患者来确定渠道。所以我在这里不不谈销售,重点谈市场。
因为后面的“夺市场”是从同类或相似的产品手里夺,所以我们抢市场里面的“让新的目标用户用”指的是完全开发新的目标群,发现那些有需求但没有得到满足的人。
我为天地药业操作的“脑力好”案例就是绝佳的代表,通过再定位,发掘出“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这一新的目标群体。详见第五章第四节,“‘脑力好’老药新定位成功实现V型转身”。
2.让现有用户多用
现有用户怎样才能多用呢?
一个住院的病人,出院的时候再带一个疗程,这也是多用,这也是很多销售代表和代理商能想到的,这是常识,我认同。
我的更深的意思是,从剂量上、疗程上让他多用。为了大家好理解,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治疗冠心病的时候是常用药、必用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只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就一定要用,理由是长期应用能减少心脏病的不良事件。用是全球共识,但是用多少却是意见不一。一开始主张用50mg;有的时候因为没有50mg的所以用45mg;后来有人提出用150mg效果最好;再后来有人说150mg太多,改成75mg。就这样改来改去,很多大专家的意见不一致,所以全国医院有的用45mg,有的用150mg,有的用75mg。
我们不要用销售眼光看这个问题,认为主张用150mg的是收受了什么东西,而主张用45mg的是没有足够的利益刺激,这么想就太不了解医学了。一个阿司匹林能有什么可刺激的?这是纯粹的医学研究,医学研究不可能每个人得出的结果都一样,与试验设计、样本量、个人经验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
对于企业来讲,从45mg翻到150mg,意味着销量翻了很多。先别管这个产品是不是太便宜,我请大家看的是怎么样让用户多用。
做处方药策划不能瞎忽悠,我主张用医学科学家的态度去做策划,用策划专家的态度去考虑医学,二者达到统一才是最高境界。
第二个例子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就是“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达克宁症状消失再用七天”。这个例子大家可能觉得有些牵强,不如第一个好,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很少有人连续把一支达克宁用完又买第二支,大多数用到半支就不用了;第二有人会觉得它的出发点可能是纯粹从治疗效果出发的,不算是营销的创新。
对于第一个原因,我的意见是,我们要“学其义而忘其形”,对任何产品都要有增加用量增加疗程的意识;对于第二个原因,我的意见是,对于处方药,营销的创新以后可能会更加偏重于治疗的创新,因为渠道模式等要素都逐渐趋同了,只有在专业上可以永远挖掘,永无止境。
公司管理主要是抓大事,营销创新不但要抓大事,还要抓细节。
3.让现有该用不用的用
什么叫做“让现有该用不用的用”?
比如一个35岁的年轻男性高血压患者,肾素活性高,降压的时候就应该用β阻滞剂,但是他没有用,这就是“现有该用不用的”目标人群。
为什么不用呢?可能是不知道,可能是知道了不重视,可能是嫌贵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教育医生,另一个方面是教育患者。
二、夺市场有哪些产品策略
1.是从同类产品手里夺。
这种策略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我们大都是这么干的。不但是这么干,而且夺的策略也非常单一,就是销售手段,说白了就是靠政策,几乎完全没有市场手段在内。当然,现在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要用市场手段,尤其是直接做终端的代理商不但意识到了而且已经在做。
那么市场手段能做什么呢?
当然要找一下和同类产品的差异,找出这个差异带来的好处,把这个好处放大成一个比同类产品好的理由,然后把这个理由放大,让以这个理由为主的理论成为学术的主流。
这一点上国内企业也都在这么做,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基本上都是找个差异,随便说个理由,而这个理由没有太多的证据支撑,说白了就是不够专业化。
辉瑞的络活喜和拜耳的拜新同都是钙拮抗剂,一个长效,一个控释,应该算是同类产品,这两个产品的争夺也非常激烈。除了在销售层面的竞争以外,在市场和学术层面的竞争更加重要,后上市的络活喜如何从拜新同手里夺市场呢?详见第五章第二节,“用中国智慧引领西药策划”
2.从相似产品手里夺
相似产品也还是有差异,把这个差异放大,把这个差异的优势放大,找到依据,说清楚,就能在学术上实现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