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谣言辨识和处理能力弱

案例3-7 组织中的“万事通”

老钟是公司的一名行政,大家都知道他平时干活卖力,还知道他有一个口头禅:“你听说公司出大事了吗?”大家戏称老钟是公司里的“万事通“。

小王坐在老钟旁边,有一天忍不住问老钟:“万事通,我们天天在一起,怎么就你知道那么多大事件啊?”老钟哈哈大笑道:“我是谁啊,我的人缘好,大家都喜欢告诉我呗,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时候听到一点风声就能把事情串起来,你年纪还小,这种本事学不来的。你看,大家多愿意听我说的消息!”小王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些消息是真的假的?串起来的对不对啊?你告诉了那么多人,万一不是真的怎么办?”老钟说:“我可不能保证真假,你愿意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拉倒!我可是每次都和你们说不能往外传,谁传了我可不认是我说的!”小王:“敢情谁认真谁就输了!”

每个组织里都有一些“万事通”,这些“万事通”的特长就是什么信息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什么信息都从他这里出来,消息真假参半,但是每个都说得有理有据,这让内部信息部分沟通变得无效,传出一个“爆炸性”假消息,一群人在调查原因,结果发现只是夸大虚假的“玩笑”。但是大部分人都乐在其中,甚至在毫无取证之前就捍卫,总觉得打破“玩笑”的人是在尝试掩盖什么。假消息能让人乐在其中主要是假消息让人兴奋,兴奋起来还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还有偏见和周围舆论环境的引导。

组织越大越容易出现这类人员,从底层逻辑来说,这只是一个数字概率问题。再者,组织大了,总有员工是关注不到或者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就像一个坏小孩,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做坏事,而是希望大家关注自己。从把“坏事”变成“好事”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善于发现这些“万事通”,某种时候也是一种风向标,可以发现是哪类人群,以及对假消息的传播路径做一些简易总结,寻找一些共性人群,让组织发展措施针对性落地。

老师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和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学生,而组织里最容易发现的也正是业绩显著的员工和“刺头”员工。如何不断让好学生持续考满分,如何让“刺头的刺”促使组织加速,甚至弯道超车,也是组织发展中的一个有趣话题。再者,正确对待组织里的假消息,因为在假消息传播的路上,组织更有利于发现具有正能量、正价值观及强自我判断力的种子选手,为组织的森林增添一些郁郁葱葱。

每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都无法避免遇到这种“万事通”,我们需要相信的是存在即合理,因此这类“万事通”既然能进入企业并且留下来,一定有他的长处。人力资源的工作,需要坚持发挥人的长处,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面对“万事通”,人力资源工作者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给“万事通”安排合适的岗位,让他的价值放大。放到合适的位置,就能推动“万事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关注在能给组织做贡献又能给自己创造成就感的事情上,“谣言”的传播时间自然就缩短了。

其次,谣言终究是谣言,很多时候还要学会利用谣言。如何利用谣言,有两个方向。方向一:和绝对的“谣言”勇敢说不,并广而告之,杀鸡儆猴,用一个谣言遏制其他正在侥幸膨胀的谣言或孕育中的谣言。方向二:正如要学会在半杯水面前看到幸好还有半杯水,在谣言传播途中人力资源工作者还要借机看到正义的种子选手,种子选手的特征就包括在谣言面前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甚至是遏止谣言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