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知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详解类引】
虚实,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不可能处处都是“实”,而没有“虚”;虚实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自己的优势,相对于对手可能就是“虚”。
因此,不要指望把自己的“虚”全部填充为实,也不要指望让自己没有弱点,强弱也是相对而言,要考虑如何占据主动地位,用我之实击敌之虚。
这段讲“虚实”的关键是主动、被动的关系。李靖说“虚实”归根到底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我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所以,这段的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也做过类似的论述:“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致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去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从毛泽东的论述上看,主要强调两点,一是要处于整个战局的有利地位,二是自己有调动军队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能够调动敌人的关键。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是讲争先的问题,先到达会战地点的一方可以抢占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后到达战场一方,就会被动,仓促进入战场,难免会疲劳。
战国时期,秦军围困阏与,赵奢带兵救之,他行之邯郸城外三十里,就扎营不动了,在这里构筑堡垒,给人一种不准备进军的感觉,在这里驻扎了二十八日,秦军以为赵军并非真正去救阏与,放松警惕,赵奢带兵轻装进军,两天一夜就到达距阏与50里的地方,军士许力建议:“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又说:“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采纳了许力的建议,派兵占据北山制高点,等待秦军来战,秦军攻北山不下,赵奢大败秦军。
杜牧在注解中讲了后周和北齐交战的战例,后周军队攻北齐,北齐大将段韶守城,当时正是大雪过后,积雪很深,后周以步兵为先锋,距离城下还有二里,很多人要求主动出击,段韶认为,敌人远道而来,又是雪路,必定疲惫,等敌人来,以逸待劳,于是列阵等待后周军队,果然大破周军。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讲谁主动,谁被动,谁能调动谁的问题。
1935年,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一时间打乱了蒋介石部署的围剿计划,使数倍于红军的兵力摸不透红军的真实意图,而红军趁机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国民党只能被动追击,红军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调动敌人最有效的方式是围点打援。
李筌注解说:“故能致人之劳,不致人之佚也。”
杜牧说:“致令敌来就我,我当蓄力待之,不就敌人,恐我劳也。后汉张步将费邑分遣其弟费敢守巨里。耿弇进兵,先进逼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坑堑。数日,又有降者言:费邑闻耿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耿弇乃严令军中加紧修备战具,三日后攻城,再假装放松战俘,让其逃亡,告知费邑,费邑果然按期来救,耿弇分兵三千人守巨里,自己率领主力伏击费邑,大败费邑并斩杀之。”
杜佑说:“两军相远,强弱相当,彼可使历险而来,我不可历险而往;必能引致敌人,己不往从也。”就是说,必须想办法让敌人来,而不是我去。
“能使敌人自知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几句就讲如何制造主动与被动。
能使敌人自致,要给小利去引诱,让敌人觉得有利可图,才会主动前来。以利诱之,就会有人上当,就像经常在网上看到被骗的例子,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在骗人,可是当事人却不知,不是骗子太聪明,而是受骗者太贪。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贪利,就逃不出这个圈,前文我们讲过李牧戍边的战例,他先放出小利,放出牛羊,让匈奴先小有收获,才有匈奴单于的上当而被歼灭。
孙膑指挥“马陵之战”,前期白给了庞涓十来座城(概数),引诱他,因为以庞涓这样的名将,以小利诱之,可能一眼就被识破,只能给真的,最终调动庞涓前来马陵,灭掉魏国十万精锐武卒。
让敌人不来,就要去干扰他,让他觉得来不合算,放弃来;或者想让他离开这个战场,到我想让他去的战场上,就“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李筌注解中讲了围魏救赵的战例,尽管最终没有救得了赵,但还是将庞涓调开了。
在战场上,要争取自己主动,不陷于被动。办法是“敌人安逸,想办法让他疲劳;敌人粮食充足,想办法搞掉它的粮草,让他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让他移动。”
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平衡,改变战场形势,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