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获得成功时,很少会思考成功如何而来。而当人们失败时,才会绞尽脑汁地去寻找为何失败。莎士比亚说过“经验是一颗宝石,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常付出极大的代价得来” 。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这本由艾伦·J.奥尔巴赫(Alan J. Auerbach)编著的《公司收购:原因和后果》,从剖析多个不同的案例出发,来讲述公司收购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个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本由众位不同的并购学者与专家,分别针对不同的话题,而共同完成的文集。“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作者在并购实务中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与看法,而本书,经过艾伦·奥尔巴赫的统一汇编,将这些看法集中起来,无论是从“含金量”“可接受程度”还是“可信度”上,都能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与其说这是一本“专业书”,不如说这是一本“问题集”。当市面上大多数书籍还停留在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叙述知识时,本书却截然不同地运用了案例讨论的套路来讲述;当大部分实证研究都集中在收购的财务方面时,本书却另辟蹊径地从收购过程的管理人员或投资者的经验角度来进行思考。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明清晰的表达方式,针对10个并购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展开了讨论。比如本卷的前两章就是专门用来讨论收购对与目标公司员工的意义,主要从所有者更替、资产收购及兼并等3个类型来分别叙述不同的并购形式对于目标公司员工所产生的影响及这些影响将如何影响整个并购进程。大多数的读者都是普通人,他们既不是经济学教授,也不是首席执行官,更不是并购中的套利者,对于冗长复杂的专业知识难免觉得晦涩难懂。但本书不同,这种“问题讨论”的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精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与其说这是一本“问题集”,不如说这是一个“数据库”。本书作为一部汇编本,运用了大量案例,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数据资料,并且这些数据都真实可查。人们总说“数据是唯一不会说谎的东西”,这一点在并购世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历史上的美国并购市场,资产现金流量比率较高的公司在1976年和1984年这两个年份相比于其他公司更有可能回购自己的股票。1955年美国和英国收购的2500多个收购样本的数据显示,跨国并购里对现金收购的税务处理和关于收购的其他法律不同,美国并购中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的案例比英国更多等,这些都能为读者在学习并购知识时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也使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
与其说这是一个“数据库”,不如说这是一本“警示录”。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刚刚经历了60年代以来最狂热的并购热潮,大量之前未观察到的对收购方法的滥用和社会弊病在这一阶段开始显现。敌意收购开始逐渐被人们知晓,相应的防御措施也开始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立法者们也开始关注并购活动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从而也重点在税收制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是大多数发展并购业务的企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无独有偶,英国前首席丘吉尔也说过,“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可见,一个个前人的经验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知道何为必存之精华,何为必弃之糟粕。
与其说这是一本“警示录”,不如说这是一本“指南针”。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繁荣与交流,并购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断发展与扩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历史总是不断重复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西方国家作为“并购世界”的“老大哥”,对于目前中国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并购事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影响。本书通过对20世纪末西方经典并购活动的描写,对今日的中国并购之“崛起”的前进方向一定可以带来些许启示与指引。
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都会有不同的学者对于该问题所发表的评论,如此不仅可以让读者加深印象,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比如第9章中的“并购浪潮”对于美国经济是否真的产生影响?第6章中的税率因素是否可以影响股票回购的平均溢价?不同法案的实施对于并购活动的开展又会产生什么限制等。
以上几点,只是蜻蜓点水,并不能完全概括本书的全部内容。无论您是否有并购基础,也无论您是否是并购专业人士,只要您对并购感兴趣,这本书,您都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