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坊的具体操作:发散和整合

工作坊的具体操作主要分为以下几步,如图2-4所示。

图2-4 建模工作坊流程

​ 外部顾问讲解胜任力卡片构成,参加者熟悉卡片。

​ 每位参加者选择卡片(一般不超过8张),并记录卡片名称。

​ 参加者提交记录并说明理由、列举案例。

​ 外部顾问引导下,整合优化模型。

本书重点讲第三步和第四步中涉及的引导,引导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引导按照针对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针对个人和针对群体,这里主要指后者。OD创始人勒温有一个公式:

B=f(P,E)

B=行为,P=个人特质,E=环境

这个公式讲的是人的行为受到个人特质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引导。由于无法控制个人特质,那么能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营造氛围时,一方面要鼓励每位参与者;另一方面要传递积极正向的信念。参与者在提交记录时,有些参与者比较主动,多说一些和胜任力相关的案例;还有不少参与者比较内敛,仅仅说完提交卡片的名称。作为主持人,要让参与者尝试举例,可以举和自己有关的案例,也可以举和同事有关的案例。建议用插话的技巧,如“刚刚有位同学选择了A,你也选了A,能说说你和他的选择理由有什么不同吗”,“你能讲一讲选择A的具体理由吗”,从而引导参与者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传递积极正向的信念,让每个参与者积极融入,这里有不少技巧。

​ 如果有人说到沟通协调,而这个话题又是在组织中多次被强调的,作为外部顾问,就需要“借题发挥”,讲一讲“沟通协调”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通过访谈收集的案例,还是高层的讲话,都可以提到。

​ 讲到“客户导向”,可以就此分析一下企业的客户画像,并扼要提到各部门在客户服务中的定位。

​ 讲到“团队授权”,可以讲一下情境管理,面对不同技能和意愿的下属如何管理。作为主持人,你不能只是一个仪式的传声筒,要学会让场面“活”起来。

作为敏捷建模的顾问,你可以引导得很深,也可以引导得很浅。其中蕴藏了一个顾问的功底,包含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与实践的结合。

在工作坊结束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胜任力的定义和行为特征,这些在第五章中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