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称巴菲特为“股神”,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巴菲特基本上不炒股票。他怎么做呢?有人把它总结为八个字:价值投资,长期持有。
巴菲特说:“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巴菲特还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回顾一下巴菲特经典的投资案例,持股时间均在15年以上。在中国,曾流行“四大傻”的说法,其中一傻就是“炒股炒成股东”。长期持有某种股票,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为什么巴菲特不炒股?因为他认为,预测股价短期波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师。他曾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谨记他老师的教诲。
巴菲特也有一句名言:“要预测一支股票能涨到什么价位,就像预测一只鸟,它落在一个树枝上,然后你预测它什么时候从这支树枝上飞起来,然后什么时候会落到另外一个树枝上一样难,完全是随机的,这是太不靠谱的事儿了,所以没有人能预测股价。”
既然预测股价是不靠谱儿的事,那什么是靠谱儿的呢?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所谓安全边际,就是股价低于价值的程度。格雷厄姆说:“我把投资成功、永不亏损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就在于,利用市场的错误,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买进并长期持有那些有价值的股票,而不理会市场的波动。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家工业综合体企业,但它本质上是一家投资基金公司。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智慧。
就业务流程而言,投资基金公司一般包括募、投、管、退等几个环节。毫无疑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所以在江湖上扬威立万,肯定是他在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占尽了优势。按照一般的逻辑,企业在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很优秀,一定会耗去企业负责人很多的精力、心血,占用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达成。我想,这也恐怕是很多企业家包括比尔·盖茨心神交瘁、形容枯槁的原因。
但逻辑到巴菲特这里似乎转了一个弯:掌控4000多亿美金的资产,只用了25个人,并且他自己从来都是显得那么从容,给人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感觉。巴菲特是怎么做的呢?他做了哪些事、舍了哪些事呢?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中都是些什么人呢?
有资料显示,这个团队中主要包括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FO马克哈姆·伯格,巴菲特的助手兼秘书格拉迪丝·凯泽,投资助理比尔在·斯科特,此外还有两名秘书、一名接待员、三名会计师、一个股票经纪人、一个财务主管以及保险经理。
与一般公司相比,伯克希尔·哈撒韦没有律师,没有战略规划师,没有公共关系部门或是人事部门,也没有门卫、司机等后勤人员。它也不像其他现代金融企业一样,拥有一排排坐在电脑终端前的金融分析师。
这些人整天忙些什么事呢?
据查理·芒格表述:第一,管理所有的证券投资业务,它们通常属于伯克希尔的灾害保险公司;第二,负责选择所有重要子公司的CEO以及他们的继任者;第三,负责撰写年度报告中的重要材料和其他重要文件;第四,负责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第五,调配现金和贷款。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既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部,也没有所谓的职能部门。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不打算干预投资控股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巴菲特仅将资金调配、投资、重要的人事任命、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和年度报告的撰写等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于总部。这也是他公司总部人员少的主要原因。
投资说白了,就两件事,一个是投,一个是管。投资不同于经营,不用整天忙活,投资比拼的是智慧。除了投,就是管,投后的管理也是非常让人闹心的一件事儿。管得多了,可能弄巧成拙。管得少了,可能失去控制。巴菲特的做法其实是不管。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不管的呢?
第一,收购全部股权。
2013年,重庆复合材料的老板吴明寻求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吴明问巴菲特是否可以与他合作。三个月后,巴菲特给吴明的回复是,如果重庆复合材料愿意把自己整体卖掉,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这件小事体现了巴菲特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的早期,专注于公开上市股票的长期投资,逐渐转为企业全部股权的收购。百分之百控股有什么好处呢?自己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如何经营管理自己说了算,彻底消除了与人发生纠纷的隐患。没有分歧、争议,一切尽在掌握,省去不少心思和精力。
第二,放手让人经营。
巴菲特投后管理风格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初开始收购的时候,巴菲特喜欢参与子公司的管理,但他很快就认识到这并不是他的长项。他常说,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样样精通,但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巴菲特对自己的缺陷有自知之明,因此在管理上他会给经营者搭好舞台,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对于自己控股的公司,巴菲特基本上让他们独自经营。他的管理技巧,就是找到一些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完美主义者,然后就放任自流。
巴菲特对投资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买企业就是买经营者。”他还说:“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能成为优秀的投资者;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者,所以我能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巴菲特看人非常准,他也非常信任自己选中的企业家。中国人常说,信人不疑,疑人不信。巴菲特一旦选中某家企业,就让这家企业的当家人放手去经营。这又省去巴菲特不少心思和精力。
其实,不光赚钱需要智慧、花时间、花心思,花钱也需要智慧,也会牵扯精力。巴菲特怎么做的呢?他的做法是自己尽量不花钱。巴菲特信奉简单、传统、节俭的人生信条,他个人消费很少。他一套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钱再多也是12美元理一次发,奢侈浪费与他无缘。
他不但自己消费很少,投资赚钱的大头也是交给别人打理。2006年6月,巴菲特拿出了自己85%的财富约合38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巴菲特的逻辑是,别人有一个现成的团队,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干么自己还要亲自去做呢?!即便是花钱这样的事儿。
巴菲特说:“我所想要的并非是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他认为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和挣钱”。巴菲特把他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自己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事情上。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说:“我对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但我对决定不做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智者的共性是,应该慷慨的地方,绝不吝啬!应该吝啬的地方,决不慷慨!特别是关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荀子•天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最高明的技巧,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最高超的智慧,不在于琢磨什么,而在于不琢磨什么。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精力和心思,把心思和能量用在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情上,把自己不擅长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想法设法回避掉,成功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不少。
巴菲特把什么当做自己不该琢磨的?短期股价的波动!巴菲特把什么当做自己不该做的?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这两个东西巴菲特基本上不碰。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投资分析上,用在了选企业和管理者上。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也是他擅长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同时也还想轻松、快乐。很多人认定,这二者难以兼得。但巴菲特确实做到了!
什么是最高智慧?这大概就是所谓最高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