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一瞬神机妙用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以后就是对前面比喻所下的结论。易道的精义必须要“入神”,要进入到我们的精神中来,要在自己的精神当中去体会。只有精义入了神以后,你才能够把这些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让它成为我们在社会人事当中的好帮手、好参谋。当然,我们学习易道精义,目的性太强也不好,要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不然,就容易走入实用主义的误区。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用,就是把“精义入神”之易道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为了什么呢?为了安身。所谓安身,实际就是安心,心安则身安。如果我们的心不安,身体横竖你是安不了。按中医的说法,心属火,一个人内心不安,虚火就会上扬,身体也就会随之不安。如果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安宁,那么内在的德性,就会一天比一天增长;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明。当然,这也不是说有意要去显示崇高的德性,而是通过“精义入神”,通过“利用安身”,自然而然就使自己的德性崇高起来。前面讲了“天下何思何虑”,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我们穷折腾,不需要我们有意东想西想,不需要人为造作,只需要你把心放下来、安下来,就对了。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里作者就说,超过了前面这些,那我就不晓得还有什么更好的了。也许还有,但“未之或知也”,我就不知道了。

在方山易的原则中,有“易无不可知论”之说。易道,它是不承认有什么不可知的东西的。为什么呢?因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道是牢牢把握在当下,把握在现实。过去和未来,实际上都是在现实这个点上显现出来、集中表现出来,所以,过去也永远是现实,未来也永远是现实。为什么呢?过去的事情,它必然是从现在过去的,有了现在才能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必然是现在的未来,永远不能离开现在谈未来。我在上一节课说话的时候,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当下”、在“现在”说的啊!但是,此时回头去看上一节课讲的话,它已经是过去了。过去了就不存在了嘛,未来还没来,也不存在嘛,所以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永远都是当下一瞬!

方山易之所以推崇“易无不可知论”,就是因为易道、易理的核心,是牢牢把握当下一念的状态,所以《彖辞》里面经常有某某卦之“时义大矣哉”一类的赞辞。所谓时义,就是当下的意义、现实意义,比如“解之时大矣哉”、“睽之时用大矣哉”等等。

当然,这里一句“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并不是说易道还有不知道的东西,而是作者自谦,哎呀,我前面说的那些东西,说到道法自然,就已经说到了极致了,再没有什么说头了。如果你还想要什么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东西,那么我告诉你,即使有我也不知道了。

下面一句,“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前面说到的这个“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我们的德性一天一天崇高起来、盛大起来,那么,要崇高到什么程度呢?要盛大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穷神知化”。所谓穷神,就是对我们自己精神的认识,要达到一种极致,达到穷尽其源的地步。禅宗里讲参话头,要把一句无义味的话参到它的“头”上去,参到这个念头的起处、参到念头最初生起的那个地方去。这个生起一切念头、一切精神内容的地方,就是穷神之所!你能够“穷神”,当然就能够“知化”,那么你的智慧就能够达到一种化境。把这种非常高明、非常精妙的智慧境界彰显在社会人事之中,这就是学易之人的盛德大业,也是学易者最高成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