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分级是从前合益流传下来的。现在不少咨询机构已经不采用或较少采用分级的方式。到底是分级好还是不分级好,我认为两者各有优劣势,没有一定的答案。
在分级的具体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从“范围”分级。如影响团队的数量、完成的业绩、时间等可以量化的角度进行分级。
比如才能评鉴法中“弹性(FLX)”这个胜任力,对于行动速度的分级有:
长期、深思熟虑或计划性的改变(超过一个月)。
短期的改变计划(一周至一个月)。
快速改变(一周之内)。
急速改变(一天之内)。
立即行动或决定行动。
由此可以看到行动速度主要由时间的长短决定。
再来看“团队合作”胜任力的分级:
3~8人的小型、非正式群体。可能包括社交或友谊性质的群体。
任务小组或暂时性的团队。
进行中的工作群体或小型部门。
整个大型的部门(16~50人)。
大公司的部门。或是整个中型公司。
整个较大型的公司。
分级明显就是和团队规模大小有关的。
第二,从“深度”分级,或者叫“意识-行为”,从有意愿到表现为行动。
所谓“深度”是一种认知升级,就是从表象到理论,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化。结合前合益千禧版词典和才能评鉴法来看对“培养下属”这个胜任力项如何分级。
前合益千禧版词典:正面评价——传授方法——讲解道理——提供反馈。
旁边有一条备注:“衡量:针对冰山下不同层次进行的培养。”所以,非常明显HAY的分级方法是由技能到原理、由原理到价值观的逐层影响。
再来看才能评鉴法:表达期待——详细指导——给予理由——基于培养回应——安慰与鼓励——进行长期指导——创造新的训练方式——充分授权——奖励良好的发展。
才能评鉴法前面的分级和HAY千禧版有相通之处,后面则开始往授权和奖励的方向走。
通过以上可以得出结论,通常有两种方法用于胜任力分级:一种是“深度”法,就是结合冰山理论,从“意识-行为”的改变;另一种是“程度”法,就是在技能和范围上逐层扩大。前者适用于个性、动机、价值观相关的胜任力,后者适用于同知识、技能密切相关的胜任力。
以上是对胜任力分级的具体指导,在胜任力分级上,还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问题1:层级划分没有明显的递进,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程度上,递进不明显,甚至意思有偏离。
举例1:组织协调。
Lv1有效对资源进行分配,保护项目开展。
Lv2充分利用资源以保障项目有序开展和达成目标。
Lv3高效利用资源以确保工作开展,且在处理组织内外部矛盾过程中,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
Lv4高效利用资源以确保工作开展,发现组织内隐藏问题或矛盾,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或应对策略。
这个胜任力层级划分,关键点在于“利用资源”和“效果”上,在前两个层级意思是有递进的,区分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上,以及“保护项目开展”和“保障项目有序开展和达成目标”。但是在lv3和lv4这两层,没有发现“利用资源”的程度差异,仅仅停留在“高效利用”,在“效果”上递进不明显。如果lv4不仅写“发现组织内隐藏问题或矛盾,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或应对策略”,还写“有效提升了组织的合力”,那么就是一个明显的递进了。
举例2:学习能力。
Lv1在专业方面展示基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有效地用于实践。
Lv2与他人分享经验,并在公司众多的建议中,使自己的提议与众不同,能够被执行。
Lv3利用本专业范围外知识来提升业务。
Lv4在公司工作范围外寻找机会以提高自己新知识的水平,可通过在专业媒体发表相应文章来展现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这个胜任力层级划分,lv1到lv2是递进的。学习知识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成果也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从lv3起,内容不再聚焦“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而只聚焦“学习方式”,如“本专业范围外知识”或者“在公司工作范围外寻找机会”,不注重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和效果。
问题2:层级划分时,行动较少,抽象描述偏多。
举例:责任心。
Lv1工作的完成情况以上班时间为界,对未完成的工作拖拉,找借口。
Lv2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量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Lv3合理安排并规划自己的工作,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勇于承担责任,并主动解决。
Lv4以公司为家,事业心较重,对于自己和部门的工作,甚至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主动思考,并以此为已任,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这个胜任力的前三层,都有明确具体的行为。但是在lv4中“以公司为家,事业心较重,对于自己、部门的工作,甚至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主动思考,并以此为已任,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以上较多是抽象描述,具体行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