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思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者也对目标管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期望借此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但是,坦率地说,多数企业管理者对目标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思想和理念的层面上,缺少实施目标管理的具体方法。更可悲的是,在各路缺乏实战经验的管理专家的演绎下,目标管理逐步异化为绩效考核……
(一)目标管理的起源
目标管理是一种注重业绩、成果的思想,是先由企业确定各阶段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再由各部门携全体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继而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目标以及目标管理的意义的:
“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
“期望一个经理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
“组织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能够做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人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地努力,就能够产生相乘的效果,即1+1变成了3倍,甚至4倍。”
美国是个契约社会,人们倾向于对企业中每个职务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职务描述,并要求员工对所做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考核评价……长此以往,员工仅仅停留在罗列工作内容的层面上,而不问为什么做;评价时又仅仅考察做了什么,而不问做得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怎会得到改善和提升。由于缺乏提升的动机,员工的工作变成一种操作,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其结果是,员工的工作难有改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也难有成效。
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动机(为什么做)和绩效(做得好坏)的目标管理应运而生,且备受关注。
(二)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对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目的是让员工自己管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理论上讲,好的目标管理,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巨大作用:
(1)目标体系的建立,使个人和部门的责、权、利明确,促进分工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绩效。
(2)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个人目标、团体目标和企业目标融为一体,既避免了部门本位主义,又能集思广益。
(3)通过授权、分权和自我管理,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及员工素质得以提高。
(4)个人对目标制定的参与,促使全体员工积极为未来做准备,避免短期行为,促进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5)上下级对评价标准和目标的共同制定,有利于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实施相应的奖惩,也便于对目标进行调整和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控制。
总之,良好的目标管理,既能够提高管理绩效和员工素质,又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目标管理的不足
目标管理自在美国诞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企业或其他组织在目标管理的运用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管理在将之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以致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目标管理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由于缺少实际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的支撑,不同企业演绎出的目标管理方法大相径庭,目标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仅把目标管理理解为分解目标、分清责任的手段,对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和措施关注不多,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有甚者,有些人把目标管理异化为基于目标的绩效考核。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帮助目标的实现,还有可能因考核的不公损害了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