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买豹”,自然涉及领军人物的个人需求,涉及“招”与“留”的重要考虑因素。领军人物是高端人才,与一般员工的需求不一样,领军人物一般有四个方面的需求:事业空间——指行业空间,是否具备做成事业的可能性;组织氛围——指较少相互批判、相互压制、过度控制、束缚业务开展与拓展的氛围;领导方式——指领军人物与其上级的充分沟通、合理授权、相互信任和透明的管控机制;薪酬——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及激励开拓进取的薪酬模式。其中事业空间、组织氛围相比薪酬更为重要。
现实中经常出现四种现象,这四种现象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领军人物的拦路虎:“创业者情结”、“大业务员”现象、“诸侯”现象与“管理早熟”。
第一节 领军人物培养的盐碱地
一、“创业者情结”
突破“创业者情结”。
企业原始业务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创业者的品格、洞察、勤奋用心、追求完美与事必躬亲,但同时却又会逐渐形成组织对个人的依赖。长此以往,常常会形成上级认为下级能力不行,用心不够,办事总不如意;下级认为上级不信任、不放权,团队的激情受到压抑。另一方面,创业者追求完美,又压制了一个全新的组织建设阶段必须要有的敢于试错、敢于变革的精神,创业者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追求完美的冲动,就会忙碌的原地踏步,而不是激情的在不完美中前进。而组织能力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磨合,逐步走出混沌的过程,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追求完美的冲动,必然拖延公司组织能力的提升。
创业者的成功不断强化创业者的自信,企业非常容易形成一个强人的世界。创业者往往发展成为企业的“唯一家长”,对与错,需要“家长”发话,组织的价值需要“家长”肯定。一个组织要么相互批判,在“家长”面前孔雀开屏,寻求价值肯定;要么就相互捧场,内部公关,寻求在“家长”面前价值不受损害。相互批判与相互公关,只会导致涣散、内耗与裹足不前。
“唯一的家长”往往是“唯一”的裁判者、监控者和承担责任者。唯一的裁判往往导致的是相互批判,思想林立;唯一的监控,往往导致的是控制过度又控制不足,创业者看见的,一抓到底,控制过度,看不见的,各行其是,却又控制不足;唯一的责任承担者往往导致的是都不承担责任,创业者习惯性地看到什么管,越级指挥,有了问题后,大家都可以推到上层,因为决策在上层,敢于承担成为这个阶段组织的核心问题。
还有:
如创业者认为企业是他的,看到什么都想管,经常越级指挥,越界指挥,必然导致责任边界模糊,破坏指挥链的严肃性,必然破坏责任的承担。
创业者或创业者利益的代表者(亲属)认为企业是他的,总觉得别人不如他尽心;同时,创业者的成功往往会让他将自己成功能力放大,喜好指使指责,必然导致整个组织谨小慎微,不敢主动承担责任,不能有效地发挥团队的作用。
创业者也往往缺少约束自己的意识,常常破坏规则,影响组织规则的权威性。
创业的成功,靠的是创业者自己将业务做成功,创业者管不住自己做事的惯性,往往代替他人作决定,虏去了他人的责任,影响其他人员承担责任。
这种创业者情结是破坏组织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突破创业者情结,才能有效建立组织的责权秩序和责任传递;只有突破创业者情结,才能有效发挥团队的能量;只有突破创业者情结,才能更有利于领军团队的培育。
二、“大业务员”现象
“大业务员”现象。
企业从小发展到大之后,经常感叹缺乏“管理者”。一个人能把事做好,但是让他带领一个团队去做事,经常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其余的人闲得慌;或者大家也很忙碌,但不知道忙什么;或者很多事情下属常常处理不好,而管理者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说底下人能力太差,甚至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的责任,要么是工资太低,大家没有积极性,要么是招聘进来的员工不合适等等,整个团队成员没有成就感,士气低迷;有的管理者根本没有管理意识,或者是不敢管理,例如当下属员工对工作任务没有紧迫感,拖拖拉拉的时候,当下属员工对工作马虎,经常出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的时候,始终无法开口进行评批指导,而只能一边自己生闷气,一边又放任自流。管理者仍然是一个只能自己把事做好的“业务员”,还没有真正向“管理者”转型。
不能带领大家去攻城略地,自然不是领军人物的胚子。
三、“诸侯”现象
在企业做管理建设,往往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些掌握着企业的资源,领导着公司主要业务的“大员”们,他们经常对管理建设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都是花架子,不合实际,形式主义,耽误业务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确实是负责管理建设的人如何进行管理建设的问题。如果管理不为经营服务;如果管理建设不是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往前进;如果管理建设没有充分的沟通,得到核心决策层的认同和决心;如果管理建设过程,只有生硬的原则,而缺乏充分沟通,获得理解和基于实际地灵活实施;如果核心决策层没有充分的认识、达成一致、形成决心等等,这都会给管理建设带来问题,这些问题自然就给了“大员”们反对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建设的特性。因为管理建设要经过一个混乱的过程,所以,有人就说了,没有管理的时候很好,一管理反倒更乱了,效率更低了。另外,管理建设本身是建规则,规则是没事的时候觉得也没什么用,有事的时候,觉得还是应该有个规则,而且相当一部分规则是建立秩序,应对未来长期的内部稳定与协调,而不是解决当下的业务问题。所以,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一群人在玩文字,花架子,而且不是紧要的事情。
再一方面,是因为新规则会改变“大员”们过去做事的习惯,就导致了他们习惯性抗拒。这些“业务大员”在过去攻城略地时,就像游牧民族一般,自己直接向创始人负责,经常掌握生杀大权,不受限制,又冲又杀,好不快意。现在突然有规则了,有这样的流程,有那样的标准,还要被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们管着,内心实在不爽和失落,然后举着“我只认老板,我忠于老板”的大旗,为自己不守规则,凌驾于组织上,独立于组织之中,或飘忽于组织外找个借口。有的甚至以掌握着重要业务为借口,不受规则束缚,寻求自己在组织中不同于其他人的地位和威信。
一个没有大局观,不服从组织利益的人,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做领军人物呢?
四、“管理早熟”
最后一种是“管理早熟”现象。
管理早熟必然导致管理过度,过度的管理理性一定会抑制经营野性。一个过分强调管理、强调制度、强调流程的企业,它的员工是一群听话、压抑、谨小慎微的“小绵羊”,很难找到几只有开拓性、野性的“狼”。大伙儿整天忙碌着填表,开会,检查,开罚单,却很少有人关心经营面临什么问题。管理者不能激发大家的能动性,团结起来去争夺市场,也很少有员工理解这些活动对激活经营的价值,只能用“忙碌”在内部相互意淫——我们很忙。但对激活经营却无价值。
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出在最上层的理念。在笔者的咨询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提出需求——我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然后我的企业就在高起点,高水平了。
对这种情况,笔者经常说下面六句话:
没有一个神秘的先进的管理体系,一下子披在企业的身上,然后企业就先进了;
如果一个六岁的小孩,穿着人生最辉煌的年龄35岁时的衣服,自己会辉煌吗?不会,只会一跑起来就摔跤;
管理体系是在解决自己实际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应是一个完美体系的嫁接;
破除管理的神秘,如果把管理看成如“高科技”般的神秘,而不是饿了要吃饭的常识,管理会害了企业;
外部管理咨询机构有价值,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自己的管理团队不断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前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不会产生排异现象,同时企业在真正的成长
学习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学习他的现在,而是学习他的过去。
但为什么很多企业经常发生“管理早熟”的情况呢?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管理教育太发达,企业领导人上EMBA上的太多了。一听到“企业发展靠管理,百年企业靠制度”,还有一些绚丽的管理概念和模型,就舍本求木,以为有了这些,企业自然就会更好,却忘记了创业初期的常识性真理——企业要赚钱,要激发员工去赚钱,要能长久的激发员工去赚钱。于是乎,随着制度的完善,企业变成了“羊”的集合,就是原来有些狼,要么辞职去寻找大草原了,要么也变成羊了。公司的经营活力,公司的员工活力,越来越疲惫。但企业却往往将原因归结为一个问题——缺人才,这帮人不行。
过度的制度化,狼也会圈成羊,怎么能够期望有领军人物的脱颖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