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88年、以交换机代理业务起家的华为,今天已经从一家几万元规模的小公司发展成为营业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2012年营业总额2202亿元)的世界级企业,以微弱差距位列爱立信之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25年的时间,华为在静波潜流然而艰辛备至中走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前列,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荣耀和骄傲。
华为是国内企业界最为特立独行的企业之一,领导人任正非在国内企业领袖中更是一贯保持着少有的低调甚至是神秘。华为在做交换机代理业务时就将目标定位于成为“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在国内企业界首创具有标杆意义的《华为基本法》,将职业化的管理理念贯彻始终;坚定地提出“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以国内企业少有的专注和坚忍,始终坚持著名的“压强原理”,在选定的业务领域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华为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国内企业罕见的危机感,领导人任正非的“什么叫成功?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等一系列言论更令业界为之震撼;华为十几年如一日地战略性开展技术研发,从早期的倾其所有和高息借贷进行研发到现在每年300亿元的投入;华为信奉管理是世界级企业的真正优势所在,坚持不懈地推进管理变革和流程优化;华为从1996年起即踏上国际化道路,以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大手笔投入和苦心孤诣的顽强坚持,历尽长达近十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艰难后终于赢得今天海外市场的全面进步;华为从创建伊始就呈全开放的心态,“在与西方公司的竞争中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在“友商”策略下同3COM、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北电、NEC、爱立信等产业巨子建立起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作为真正受到全球产业巨头重视甚至是畏惧的中国企业,作为正在向世界级目标全力迈进的中国旗帜性企业,华为的成功当然不是上述区区数例可以概括的。华为能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密集这样的“三高”行业脱颖而出并跻身全球主流,华为能在实力强大的跨国巨头和资源丰厚的国有企业的夹缝中从一无所有到一鸣惊人,华为能在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界普遍的机会导向和浮躁心态下成功地走到今天和走进全球主流市场,华为能成功地规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网络经济泡沫等一系列冲击,能成功地历经各种艰险而愈挫愈勇。这些例子共同体现出的“敢于不做大多数”的特立独行是成就今日华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没有志存高远的雄心抱负和独孤求败的大智大勇,如果没有始终坚定的信念和长期保持的清醒,如果没有异乎寻常的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和令人瞠目的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如果没有对其选择道路义无反顾的坚持和在艰险与危机面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韧,如果没有始终跟踪世界一流的标杆意识和长期刻意保持的危机意识,如果没有高层次的国际视野和破除狭隘的开放心态,华为的成功又如何能够想象?
事实上在中国企业界,华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另类”“受人尊敬却无人学习”。“受人尊敬”的原因在于华为走出了一条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同的成长道路,并以技术优势取得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主流市场和主流产业领域的罕见成功。“无人学习”的原因在于华为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成本过高,非有雄才大略且苦练心智者不可能选择华为这种至为艰辛、至为艰难、至为艰险的道路。
然而如果当年红军不是选择以死求生的长征道路,又如何能够获得生机和走向未来?回到本书讨论的主题上来,思维创新、模式创新首先是心智、理念和视野的超越,技术层面的思考和操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在技术层面之外,特别是有没有“敢于不做大多数”的抱负和勇气,敢于走出一条挑战平庸、挑战正统、挑战自我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