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利用社群构建商业的小圈子,还是利用社群连通商业大世界?这是从社群的角度看商业世界的格局问题。
到底是利用社群漏斗筛选客户,还是利用社群的增强连接功能赋能、放大原有商业系统?这是社群商业利用中到底是“抱西瓜”还是“捡芝麻”的选择问题。
社群即线上社会关系
社群,特指互联网社群,包括微信、QQ、钉钉、FACEBOOK等,是线下关系在线上的延伸和扩大。
社群是社会关系的线上镜像。
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群。社群,是线下关系在线上的反映。社群是线下关系的镜像。
只要有影响力,哪怕一直在社群潜水,只要活跃一次,必然受关注。社群相比线下,没有改变关系的强度,但由于社群交互“只占用时间,不占用空间”,所以,社群交互的频次远远高于线下。
社群黏性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是关系强度;二是交互频次。符合这两个条件,商业价值就比较大。按社群的形成,可以分为三类:
(1)自然社群
比如家庭群、工作群、朋友群、爱好群、社区群、同学群、家长群、宝妈群等。这类社群可以称之为生态群,是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态群。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强关系,交互频次也比较高。
(2)商业群
比如社交电商群,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大量并不相识的人进入社群。因为缺乏强关系,所以要持续通过的红包、分享等方式活跃社群,增加交互频次,从而增加熟悉程度。不过,熟悉程度并不等于关系强度。现在有的社群为了增加关系强度,通过线下活动强化关系。当然,这类活动总是有限的。
(3)商业生态群
比如店主群。店主群具有前两类社群的特点。一是因为商业而熟悉,即“熟人即熟客”;二是生活半径与商业半径相对重叠,相互熟悉是自然的过程。
商业生态群,小店反而比KA有优势。近期不断传出一些大型商超要求员工做微商遭遇抵制或反感,就在于KA营业员的流动性,与客户缺乏持续而稳定的关系。KA的会员制是弱关系,除了交易,缺乏持续的互动,不能与用户形成强关系。
社群商业即关系商业
社群商业化,就是线上关系的商业化,即人的社交关系的商业化。
社群应用于商业,“人即渠道”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把关系商业化做到极致,过去是直销,现在是微商、社交电商或私域流量。
但是,“人即渠道”成为主流商业,反而是传统线下渠道。深度分销即渠道驱动,就是典型的“人链即渠道”。很多快消品头部品牌,用数千人完成了渠道连接,直到终端。所以,中国销售人员的首要功夫就是“搞客情”。好的门店,除了地段好外,还是因为老板会搞客情。
在社交电商搞“社群渠道化”时,传统渠道也在搞“渠道社群化”。两者都是“关系即渠道”的不同应用场景。
深度分销,实际是两对客情的让渡:一是厂商与终端店主的客情;二是熟客与店主的客情。深度分销,就是“熟客与店主的关系”让渡给“厂商与终端店主的关系”。
中国渠道是碎片化的,那么渠道靠什么连接呢?渠道即人链。只不过深度分销的客情,终端即终点。
社群商业化把原来厂商的2B客情延伸到2C,把原来店主的客情让渡,通过社群变成厂商的嵌入式客情,一步到位。这是从“线下到社群”逻辑成立的基础。
小程序的广泛使用,以及小程序的便利推送,让社交关系变交易关系更容易了。同时,交易关系通过社群变成持续的社交关系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