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引爆的临界点人数是144000人。
10万+的文章,总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关注,或者形成二次传播,或许就是接近引爆的临界点人数。
公众号文章,传播超过10万+的文章多,但商业传播超过10万+的不多。
临界点,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前,应具备最基本条件。
0度是临界点,冰在0度变成水;100度是临界点,水在100度变成水蒸气。
对于传播,在临界点之前,传播是线性增长。达到临界点后,传播是指数增长。
传播引爆,一是要找到传播的临界点;二是要找到接近临界点的方法。
找到了传播临界点,传播就有了目标。
找到了达到临界点的方法,传播引爆就是可控的。
传播密度与交叉覆盖
144000人是传播的临界点。这个判断有一个前提:不受控传播。
如果是受控传播,比如定向传播,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多的绝对传播人数。
我提出另一个引爆传播的概念:传播密度。
当绝对传播人数不够的时候,扩大传播密度同样可以引爆。
传统广告的收视率很低,1%已经是不错的收视率。收视率可以视为传播密度。因为传播密度低,所以需要持续传播。
社群传播,人以群分。所以,实现定向传播,或者向特定区域的传播是可能的。
当资源投向特定人群,或特定区域时,就可以提高传播密度。
当传播达到一定密度时,可以实现交叉覆盖。比如,某个人从多个信息源(朋友圈)获得同一个商业信息。
在微信朋友圈,这种现象多得很。
只要交叉覆盖达到一定人数,即使没有达到144000人,同样能够引爆传播。
高密度的传播交叉覆盖,能够弥补绝对传播量的不足。传统传播时代也有这种现象,比如,史玉柱脑白金的传播,就是率先在县级市场高密度覆盖引爆的。
传播,绝对的传播量或绝对的传播密度,都是传播引爆的必要条件。
受控引爆
C端传播不受控,除了传播内容缺乏共鸣外,这是传播难以达到临界点的原因。
B端传播虽然受控,但传播效率又非常低,更难达到临界点。
如果B端传播与C端传播结合,达到临界点之前的传播是受控的,超过临界点后的传播是否受控,已经不重要了。
施炜老师提出的三度空间理论,线下传播是受控的,社群传播也可以控制,网络空间的传播不可控,但传播达到临界点后,恰恰需要不可控的传播。
临界点之前的传播线性增长,可控;临界点之后的传播指数增长,不可控。这不正是传播所需要的最佳组合吗?
B端传播组织
互联网传播,要么从平台导流,要么以共鸣性的传播内容引爆。这是目前的主要传播引爆方式。
从社交平台导流,流量费很贵,而且会越来越贵。
以扎心内容导流,有极大的偶然性。当然,只要方法得当,并且长期坚持总有成功的那一天。
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但就是不知道是哪一天,也很折磨人。成功需要坚持,但并非坚持的都成功了。
如果找到传播先后进入规律,并且传播受控,传播引爆就可以是必然。其中两个因素很关键。
一是传播内容。内容没有共鸣,不能同频共振。传统媒体的付费传播,哪怕缺乏传播性,这样的广告仍然天天有人做。
互联网传播,如果内容不适合传播,那就肯定无法传播,即使付费,传播量也不会有多好。
二是建立B端传播组织。只有受控的传播组织,传播才是受控的。
怎么建立B端传播组织?就是利用线下组织,打通三度空间,从线下进入社群,从社群进入网络空间。
从线下到社群,这是可控的,要达成临界点的线性传播。
从社群进入网络空间,只要达到临界点,就能够实现指数增长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