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市场研究,就会成为大话狂或者成为无知者。调味品谁在洗牌,实际上和你想的不一样。
一、市场份额
调味品行业现在被越来越多的资本看中,好像有肥肉可吃,也好像是有点钱就可以进来,动不动就宣称要洗牌,或是称调味品业没有老大,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话语,好像在说,这个行业没有老大的,明天老大就是我了。
最经典的大话:“调味品业没有老大,国内最大的酱油厂只占4%的份额”。“4%”原出处,是早些年国内最大的酱油厂海天的老总庞康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出来的,庞总一向低调,从来就不想让海天置于大众的评议之下,我推测,他当时的想法就是,把海天的调子放低,不要引起更多的竞争者把矛头对准海天,而真实的情况绝不是这个样子,一线品牌在核心区域的市场真实市场占有率,其实大大超过国际标准“垄断”所指的市场占有率数字。
市场份额,并不能以平均来计算,调味品这个行业区域性很强,大家在全国各个区域里面的力量分布不均衡,由于行业的零散性,门槛低,以至于中国每一个县,至少有一家调味品生产厂。这样一想,这个所谓的其余“96%”的市场份额,并不好占,因为那些也许根本不是竞争者,这个96%包括了散装酱油、袋装酱油等等,这些酱油的制造商根本没法同业内一线制造商相抗衡,如果他们愿意,大制造商们随时可以通过价格方面的策略,把整体市场份额拉到10%,甚至更多。但是那样的意义并不大,大制造商还是要盈利,大家看到了大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只是总份额的4%,可否看到,在大制造商占据的这个产品档次层面上,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有多大?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调味品行业的顶级营销机构,我们与国内知名市场调研究机构合作,在调味品行业的研究已经超过十年,研究数据表明,在中高档酱油领域里面,海天在很多个省里面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一些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那些袋装酱油、散装酱油,低档酱油这时候又有什么计算的价值呢?只要人家愿意,随时可以通过就地设厂,或是兼并,把这一个市场份额拿下来。人家讲调味品业内没有老大,只是想引开业界的注意力,同时吸引一点有实力的竞争者进来,一起把市场做大,老大是谁,业内清清楚楚。
还有一些企业,发展综合业务,把其他非调味品行业的销售额计算到总销售额里面,之后拿来到调味品行业的企业里面来做排名,这样自己的排名就排到前面去,宣称自己已经是调味品行业的前十名了,殊不知这样一来,正好成了别人的活靶子,实在可惜得很。
调味品现在全年有多少的产量?其中这些产量中酱油产品多少是每500毫升的零售价在4.5元以上的?全国有多少家酱油生产厂家?鸡精鸡粉在目前三大巨头割据市场的情况下,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调味酱市场空间到底在哪里?复合调味料市场前景究竟中何?如何调整区域市场策略影响全局生意……作为调味品企业的管理人员,你有很多需要沉下去思考的问题,因此,工作重点是放在嘴上,还是放在脚下,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犹豫了。
这些业外的人士根本没法想得到,很多的大的品牌,在某些区域市场,市场占有率是压倒性的垄断性占领,如果公司战略还没有想清楚,如何与巨头们竞争呢?
二、行业洗牌
从1997年到现在的15年间,有很多人喊过行业洗牌的口号。
天才的王军一联合其他三个好朋友,成立了长沙四小龙商贸公司,完成了区域经销商的洗牌,之后发起百龙商贸,号召全国47家的重量级调味品经销商组成,不仅调味品业,整个快速消费品业都给震动了,如今怎么样?董事长、总经理、职业精英,现究何人?
氯丙醇洗牌了没有?没有!苏丹红洗牌了没有?没有!行业标准洗牌了没有?没有!铁酱油洗牌了没有?某些企业急功近利,想通过标准来改变调味品的市场格局,来洗牌,成功了没有?不仅没有,反而使自己更加被动。
当年放下狂言的某跨国公司调用大笔资金,想通过酱油洗牌,洗牌了没有?没有!现如今市场上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连酱油也没法生产下去了,只好转做其他产品。成功的依然成功,失败的更加失败。
与之对应的,加加酱油通过广告拉动市场,改变了华中地区的市场格局;味事达酱油通过阵地战改变了华南地区的市场格局;李锦记通过产品的高品质和精准的活动,改变了调味品要大量生产才能获利的格局;一些民营小厂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功地形成了小气候,例如中山一企业通过坚持餐饮推广、产品创新,在个别品类上改变了跨国公司左右市场的格局;东莞一企业通过与经销商进行资本联合,在久攻不下的市场设分厂,成功改变了外拓困难的格局。
所以,沉稳才是王道。
做调味品,你先得会看牌,才能去洗牌。洗牌之前,还是要摸牌啊!这就是做市场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