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关键在于一击而中,一战而定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详解类引】

这是引用古人善战之人之兵法,总结的段讲古来善于用兵的人的几条战场指挥艺术。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要让敌军前、后的部队不能相互策应。

怎么办呢?

梅尧臣注说:“设奇冲掩。”在他中间埋伏奇兵,正兵从正面来,从中间冲散他,掩杀他,让他首尾无法相顾。

众寡不相恃。

使敌人的主力部队和分兵出去的奇兵不能相互依靠。

怎么办呢?

梅尧臣说:“惊扰之也。”去惊扰他分出去的小部队,让这支奇兵不起作用,但关键是能够发现小部队。

韩信井陉口一战,其决定性作用的是那两千人的小部队,但怎么发现这支小部队很关键,没有谍报的情况下,就要用惊扰的方式,将小部队吸引出来,使之暴露,让其失去价值。

贵贱不相救。

让敌人官兵之间不能相互策救应。

办法就是,让其散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就没法指挥,没办法相互救应了。

上下不相收。

让敌人官兵之间上下不能相收容。

办法是,使其仓皇。

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让敌人的士卒杂乱集合不起来,或者队伍集合起来,也不能整齐,这样的军队都没有战斗力。

怎么办呢?

李筌说:“设变以疑之,救左则击其右,惶乱不暇计。”

杜牧注说:“多设变诈,以乱敌人,或冲前掩后,或惊东击西,或立伪形,或张奇势,我则无形以合战,敌则必备而众分,使其意慑离散,上下惊扰,不能和合,不得齐集。此善用兵也。”

张预说:“出其不意,掩其不备,骁兵锐卒,猝然突击。彼救前则后虚,应左则右隙。使仓惶散乱,不知所御,将吏士卒,不能相赴。其卒已散而不复聚,其兵虽合而不能一。”

也就是说,设奇兵,用诡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其无法应付,士卒散乱,乱不成军,就完全没有战斗力了,就像溃败下来的散兵一样,没有组织,就不能称之为军队,也没有战斗力。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制造出有利我军的态势情势就行动,不能制造出有利我军的局面就不动。

作为将领要学会等待机会,不要急于出战,更不要总想分要有所动作,等待往往是最有效的动作。

打仗、企业经营都跟高台跳水一样,动作越少越安全。

王翦带秦军60万人灭楚,把部队开过去,没有机会就不动,驻扎在那里没有任何动作,谁请战都不允许,直到一年以后敌人松懈了,战机出现了,士气也激发出来了,才一举灭楚。

动作频繁的人,往往因为是焦虑的缘故之人,因为焦虑,总想所以要有所动作来,这样才能缓解焦虑,而往往动作越多,问题越多。

打仗在于一击而中,一战而定,企业经营亦如此。

面对敌人严整阵形的进攻怎么办呢?那么怎么对付敌人众多而且队形整齐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办法很简单,首先夺去敌人之“所爱”。

什么是敌之人所爱呢?

有利的地理条件,粮食补给是敌军所重视的,敌军主将的情绪,敌军主将个人需求也可能是其所爱。

总之,你攻其“必救”,就能够调动他,让他陷于被动,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对于指挥来讲,孙子做了一个总结: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用兵的意旨在于主速,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攻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