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明智地判断:应该是“见好就收”,还是“勇往直前”?

有很多创业者喜欢将创业公司比喻成自己的孩子。的确,作为一个创始人,很可能在照顾自己的创业项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过在照顾自己孩子时所花费的。但如果因为这种情结,拼命地确保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可能就会因为违背规律而遭受“血本无归”的失败。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一个行业获得永远持续的成功, 任何公司都需要生存在时代的土壤当中。时代变化了,公司也要相应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和规律。

即便创业公司真的是创始人的孩子,他也有长大的时候。长大的孩子,最不想的就是按照自己父母的方式来过自己的一生。因此,优秀的父母都是在孩子弱小的时候悉心照顾他们,为他们提供很多关于未来的选择机会,提高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树立自己的世界观。等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支持他们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任何事,只要这些事情不会伤害他人。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可以在父母掌控所有权利的家庭中成长出来。当然,也没有一家出色的创业公司,能够一直在最初的创始人的照料下强劲发展。特别是在变革时代,身为父母,我们没法预测未来的世界,不知道孩子们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今天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明天可能就是错误的。身为创始人,我们也不见得能一直都知道,我们开办的公司,未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唯一确定的是,我们开办了这家公司,现在,它运营得还不错!也正因为这样, 有人看上了它,希望能以某种代价参与进来。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你该如何抉择? 是应该“见好就收”,还是“勇往直前”?在不同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做出决 定的问题。但其实,它也有章可循。

我们先从一则 2002 年发生在硅谷的收购案例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


2002 年 10 月,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 Ebay[4],斥资 15 亿美元,收购一家电子支付公司 PayPal[5]。2012 年,收购事件发生的 10 年后,曾任职 PayPal 的首任营销总监, 也是《PayPal 战争》[6] 一书的作者 Eric M. Jackson[7],撰文回顾了出售 PayPal 十年来的得失。

那时,PayPal 已是 eBay 业务中最主要的角色,也是全球许多商家的选择,在全球拥有 1.17 亿活跃用户,每个季度完成 350 亿美元交易额。在作者撰稿前不久, 福布斯的撰稿人 Eric Jackson(与作者无关)还称这起并购是“过去 10 年科技界做得最糟糕的决定”。他的质疑论点主要是说:PayPal 卖得太早了。

但在 Eric M. Jackson 看来,当年选择出售 PayPal 是必要的举措,且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他认为,当年做出选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促使创始人团队出售了PayPal:

竞争格局:

eBay 当时正在与富国银行讨论他们的合资公司 Billpoint(一个信用卡处理服务)对所有 eBay 用户免费开放的事。虽然 Billpoint 并没能获取到太多关注,但是这种补贴将削弱 PayPal 在其核心市场某一点的竞争力,而这时它还没有在拍卖之外进行多元化拓展。这对 2002 年 2 月才上市的公司来说,这可能会是一起灾难。

与 eBay 的相互依存:

在那时的营收中,70% 的 eBay 拍卖都接受 PayPal 支付,1/4 的成交项目都是以支付服务来完成交易。PayPal 和 eBay 彼此需要,但由于 Billpoint,它们的关系是富有争议的。它们需要一笔并购来让利益激励变得合理。

监管风险:

很少有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被禁过,可是 PayPal 那时却有独特的能力让监管者心烦意乱。这家公司那时不得不一州一州地去申请现金划拨牌照,因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这不是一家银行。当这个过程还没完时,其他监管者,如纽约州检察长 Eliot Spitzer,又在挑 PayPal 商业操作的毛病。

如果要做事后诸葛亮,很容易得出 PayPal 应该独立存在更长时间的结论。今天,

PayPal 营收多元化,营收中只有 33% 来自 eBay 市集。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它还被


其他大型商家,如家得宝和戴尔所接受。这家公司也完全合法化了。但是 10 年前, 它超过 2/3 的营收来源于 eBay 拍卖,而且关于监管机构是否要关掉它的疑问在当时挥之不去。对 PayPal 来说,那是一个远比现在危险得多的世界。PayPal 选择了并购, 让其大部分风险烟消云散。并且,这场并购给硅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02 年,科技产业仍没有从前两年纳斯达克的崩溃中复苏,PayPal 在那个时候能把自己卖出去还真是令人佩服。当然,15 亿美元的收购不是太伟大的事,在今天的环境下,Facebook 买一个没有收入的 Instagram 都要 7.5 亿美元。但 PayPal 就像尤达(星球大战里的角色),它对科技界的影响不能用它的退出规模来衡量。以下是 PayPal 对硅谷三方面的长期影响:

批量出产伟大的创业者

最重要的是,从 PayPal 的队伍中,一小撮创业者崛起,被称为“PayPal 黑帮”。他们创立的公司包括 LinkedIn(Reid Hoffman)、YouTube (Chad Hurley, Steve Chen, Jawed Karim)、Yammer(David Sacks)、Tesla(Elon Musk)、Yelp(Jeremy Stoppelman, Russel Simmons), 以及 SpaceX (Elon Musk)[8]。Peter Thiel[9] 投资了 Facebook、Palantir、Zynga 和其他一拨创业公司。Eric M. Jackson 也做了一家公司,叫 CapLinked,是一个替代真实交易场所的商业交易平台。PayPal 之所以能

出产这么多创业者的原因,已不是这篇文章能覆盖得了的。由于卖出了这样一个价钱,

PayPal 解放了一大批成功创业者。

在支付领域刺激了大创新

当 PayPal 在 1999 年推出时,在线信用卡支付服务对大多数商家来说还是一个挑战。PayPal 突破了经常横亘在信用卡协会面前的种种障碍,信用卡协会那时不确定这家公司到底是他们的朋友还是敌人。今天,在线支付版图已被多家创业公司如

Square、Stripe、BrainTree 等占领,他们在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比

PayPal 更大的创新性,大概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但是,即便 PayPal 不再是第一个推出强大新功能的公司,它也是推动成千上万小商家上网的开拓者,为如今的支付类创业公司开辟出道路。


支撑了 eBay

自 Meg Whitman 结束 CEO 任期的数年之后,eBay 核心的集市业务逐渐失去活力,这源于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源于其他替代性的小公司电商渠道(特别是谷歌关键字)。但是在 eBay 的阴影期里,它的支付业务却保持稳定增长,在 2012 年第三季度,PayPal 贡献了 13.7 亿美元的营收,占 eBay 纯收入的 40%。22% 的年复合增长率说明,它不是一个衰退的业务。有的推论认为,PayPal 成为 eBay 最大的一块业务只是时间问题。这事何时发生、是否会发生还有待观察,但是显然 eBay 极大受益于它 10 年前的这笔投资。[10]

从这个案例,读者可以看出,创业公司若能用类似的方式退出,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棒的选择。

虽然,案例中那位福布斯的撰稿人认为,PayPal 过早出售,试图给创始人团队扣上“小富即安”的帽子,但从埃里克·杰克逊的文章中,我们还是非常认可这项

出售的。而且,最棒的是通过这个案例和其他发生在实际中的案例,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关于如何思考“是该见好就收还是勇往直前”这个问题的路径来:

(1)如果创业公司的项目与行业巨头有着激烈的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上风后,可以考虑与巨头合作。

(2)同时,创业公司的项目如果依赖于巨头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可以适时考虑合并。

(3)监管条件和创业发展环境,如果需要更大的资源来撬动,否则难以进一步突破时,可以考虑通过合并来借助外力。

当然,PayPal 作为一项支付工具,有其行业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从中抽离出 一些支付行业规律的限制,还可以得出更多普适的思考路径来:

(4)公司发展虽然能领先当下的技术水平,但并不具备极高的门槛且很容易被后来居上时,可以考虑建立外部合作。

(5)单点突破后,商业模式的扩展条件不成熟,让企业很难成为平台型公司时, 可以考虑退出。

(6)新技术出现并快速发展,具备取代当前技术的能力时,可以考虑及时收割


创业成果。

(7)创业项目具有过渡性质时,并且最终的产品形式与现在关联不大时,可以适时考虑“见好就收”。

(8)创始人团队普遍另有打算时,可以考虑出售公司。

下面,为了便于理解和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将逐一说明以上提到因素。

如果创业公司的项目与行业巨头有着激烈的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上风后,

可以考虑与巨头合作

类似的情况多出现于一些工具类软件、围绕平台提供辅助性或者创新类的功能软件项目中。创业公司若是以此类项目为主要突破点,就会与平台产生竞争性互补关系。比如,围绕着微信的微商功能,有赞和微盟都是基于 SaaS 模式为客户搭建微商城的创业公司,它们与微信平台形成了竞争类互补的关系。如果腾讯公司有意于参与这类公司的项目,考虑到创业项目对平台的“天然依赖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关 系,创业者几乎只能与其达成合作。

类似的企业还有游戏制作公司、内容制作公司、工具类软件公司等。

当然,创业公司如果能够在单点突破之后,进行有效的商业模式扩展,也并非不可以完全独立存在。但考虑到与巨头合作所产生的巨大优势,建议创业公司在占据竞争优势时,可以重点考虑与平台巨头们的合作。

同时,创业公司的项目如果依赖于巨头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可以适时考虑合并

比如,上文案例中提到的 PayPal 和 eBay 之间的共存关系。虽然 eBay 想要发起与 PayPal 的竞争,但由于客户站在后者这边,使得 eBay 的各项竞争措施遭遇网站用户的抵御。与此同时,PayPal 因为 70% 的用户来源于 eBay,即便是创始人团队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后续的商业模式扩展让PayPal独立作为支付系统而存在,但仍 然非常明智地采取了合作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本书中常常提到的 Facebook 收购 Instagram 的案例,创始人团队将


公司出售给巨头的主要原因是依赖于他们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能给创业公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提升。当然,这也使得被收购方对收购方产生特殊的价值,因此能获得不错的价格。

监管条件和创业发展环境,如果需要更大的资源来撬动,否则难以进一步突破时,

可以考虑通过合并来借助外力

政府的监管条件常常滞后于创业公司的发展。一旦创业企业遇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监管措施实施后,可能会需要更大的资源来撬动对监管条件的修改。此时,引入一个资源强大的巨头,实在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否则,创业公司极容易遇到极大的发展瓶颈。大公司不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适当合理地影响政府的决策,更可能因为其多年的经营行为,对政策制定有超过于创业公司的理解与影响力。因 此,可以帮助创业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如果公司的创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出现背景强大的竞争对手、市场需求萎缩等,也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来解决困境。2015 年下半年,国内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发生并购事件,就是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创业公司无法一边对抗强大的对手,一边攻克新市场。滴滴和快滴公司、美团和大众点评、赶集网和 58 同城、携程网和去哪儿网等互联网公司的合并事件,主要原因正是如此。

公司发展虽然能领先当下的技术水平,但并不具备极高的门槛,很容易被后来居

上时,可以考虑建立外部合作

比如,2016 年年底,智能手表行业的鼻祖 Pebble 被 Fitbit 收购的案例,正是因为创业公司的技术门槛很低,创新乏力,导致市场需求不旺盛和发展乏力。然而, 在咨询公司分析这个收购案例时,专家们一致认为 Pebble 的收购事件发生得太晚了。若创始人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创业项目因为技术门槛低,极容易被后来者追上,从而尽早出售公司,很可能会卖出一个更好的价格,而不是收购时的区区 4000 万美元。要知道,Pebble 旗下的一款智能手表曾经在 Kickstarter 上面通过众筹就获得了超过


1300 万美元的资金。

这类并购或者出售,多发生在技术研发门槛不高的硬件产品领域。创业者应在创业初始就对公司有清晰的判断。相对于上述的案例来说,魅族于 2015 年接受阿里

巴巴高达 5.9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实在是一项明智之举。

单点突破后,商业模式的扩展条件不成熟,让企业很难成为平台型公司时,可以

考虑退出

外卖平台“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在创办公司时,有一个心里的底线,就是要能够独立掌握公司的控制权。然而,2015 年年底的一项融资,使他失去了这个底线。

“饿了么”属于那种在单点突破后,商业模式扩展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暂时没有发展 成为平台型公司的潜力。因此,在遭遇挫折之后,不得不以失去公司独立控制权作为代价,接受了阿里巴巴 12.5 亿美元的股权投资。

即便如此,“饿了么”在被阿里投资后,得到了蚂蚁金服的大力支持,并与之 展开积极合作。合作包括:一是手机淘宝、支付宝将与“饿了么”进行合作,支持

“饿了么”为更多用户提供优质外卖服务;二是口碑平台的外卖服务也将由“饿了么” 提供运营支撑;三是阿里巴巴与“饿了么”在云计算和地图服务领域亦会展开合作; 四是蚂蚁金服将与“饿了么”形成密切合作。“饿了么”平台的中小商户、众包配 送服务商及个人,可获得蚂蚁金服提供的金融服务。而芝麻信用也将为“饿了么” 提供深度服务。这家创业公司也因此才能抵抗其他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得以存活和发展。

新技术出现并快速发展,具备取代当前技术的能力时,可以考虑及时收割创业

成果

如果创业项目处在一个技术进化发展激烈的行业当中,创业公司要时刻警惕颠覆式技术创新对于当前公司业务的替代,如存储行业、医药行业、消费类电子产 品、芯片行业等。一旦创业公司能够形成一定的优势,可以考虑引入外援,进行持续性的


创新;或者通过出售,收割创业果实。

依据这个判断,部分行业专家认为,2016 年锤子科技拒绝小米的战略投资或收购意向,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原因是各个手机厂商已经在高中低端对整个市场完成布局,并且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同质化竞争时代。润米咨询董事长刘润认为:2017 年,苹果推出红色版iPhone 7 Plus,通过换壳来提升销量,暗示着智能手机行业在经历了高速迭代的技术创新之后,已经进入工程技术创新的瓶颈期。专家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锤子科技单纯的智能手机项目生存空间极其有限。

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

创业项目具有过渡性质时,并且最终的产品形式与现在关联不大时,可以适时考

虑“见好就收”

如果公司是技术型创业公司,公司的技术产品处于具有过渡性质的领域时,要考虑及时收割创业成果。比如,早些年曾经风靡一时的背投电视机技术,就属于一种过渡性技术。在液晶面板,特别是大面积的液晶面板价格高昂的时期,背投电视作为一种介乎于投影仪和液晶显示技术之间的产品,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随着液晶电视技术的逐渐成熟,液晶面板价格大幅度降低,背投电视就被替代品迅速地淘汰出市场。

如果创业公司以生产背投电视为创业项目的话,就最好能预计到它的过渡性, 在适当的时候收割创业成果。类似的产品有介于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 PDA、插卡电话机和小灵通手机,包括现在大行其道的智能手环,都是过渡性产品的代表。

创始人团队普遍另有打算时,可以考虑出售公司

在创业公司取得初步成就时,如果创始人团队普遍另有打算,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公司,收割创业果实。

商业史上的类似状况,以“仙童八叛逆”的经历最为著名。

他们分别是:诺依斯(N. Noyce)、摩尔(R. Moore)、布兰克(J. Blank)、


克莱尔(E. Kliner)、赫尔尼(J. Hoerni)、拉斯特(J. Last)、罗伯茨(S. Boberts) 和格里尼克(V. Grinich)。

这八位顶级的半导体科学家,在创办了仙童公司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成功地用硅材料研制出半导体,并接到 IBM 的订单,使得公司的收入倍增,达到 1958 年的 50 万美元的销售额,拥有 100 位顶级的半导体工程师。但他们却因为和公司的投资人对半导体的发展前景有不同的想法,转让了自己的公司股份,收割了创业果实后,八个人各自开办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当中,有大名鼎鼎的 Intel 公司、AMD 公司。同时,八叛逆当中的摩尔,就是著名的半导体摩尔定律的发现和总结者。

事后,在人们看来,整个硅谷都要感谢这次分道扬镳的股份出售。

20 世纪80 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道:“硅

谷大约 70 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 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 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 24 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硅谷人才的摇篮”也毫不为过。

相反,如果创业者觉得自己的项目,没有上面提到的情况出现,就应考虑坚持下去,勇往直前。

为此, 我们整理出 来一个清单表格——CCL 表( 成果收割条件检查表: Condition Check List)(表 10.1),并将各种情况赋予不同的分数,供创始团队参考。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表格,找到使用 CCL 表格的方法:将各项得分相加,如果 CCL 得分大于 0 分,则考虑与巨头公司合作或出售;如果 CCL 得分小于 0 分,则建议创业公司继续勇往直前;如果 CCL 等于 0 分,则介于上述两种选择的临界点,创业者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表 10.1 CCL 表格 [11]

检查要素

状况

备注

与行业巨头有无竞争关系

是:+1 分

否:-1 分

要监测巨头是否有意在这个领域与创业公司展开竞争

资源依赖

是:+1 分

否:-1 分

检查巨头的资源在项目运营当中重要度占比,超过 50% 选择“是”;反之选择“否”


续表

检查要素

状况

备注

监管和市场环境

发展的巨大阻碍:+2 分

无阻碍:-2 分

列举监管条件和市场环境对项目的影响,看是否存在明显的政策支持选项

技术门槛高低程度

低:+2 分

高:-2 分

客观评估技术水平

商业模式扩展难易程度

难:+2 分

容易:-2 分

可通过尝试获取客观答案

新技术发展速度

行业技术发展迭代速度快:+1 分

行业技术发展迭代速度慢:-1 分

可根据行业动态及所在行业特性计算

是否为过渡性质产品

是:+2 分

否:-2 分

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预测

创始人对创业项目的主张

超过半数希望放弃:+1 分

很少或几乎没人准备放弃:-1 分

内部调研

得分

+12 分

-12 分

总得分大于 0 分,重点考虑接受合适的合作或者收购要求

2017 年 3 月 3 日,曾经拒绝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 30 亿美元收购方案的 SnapChat,更名为 Snap,并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Snap( 色拉布)是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利用该应用程序,用户 可以拍照、录制视频、添加文字和图画,并将他们发送到自己在该应用上的好友列表。这些照片及视频被称为“快照”(Snaps),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该应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 1 ~ 10 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它主要受到 15 ~ 23 岁的美国

年轻人追捧。上市前已经有 1.5 亿用户,这些用户每天上传的照片,占美国用户向互联网上发送照片的 46%。

咨询公司的专家用 Snap 作为案例,希望可以找出它敢于拒绝 Facebook 收购的原因。


我们把 Snap 的情况,输入到上面的 CCL 清单表格中(表 10.2),得到以下结论:

表 10.2 Snap 的 CCL 表格

检查要素

Snap 的实际状况

结果

与行业巨头有无竞争关系

是:+1 分

+1

资源依赖

否:-1 分

-1

监管和市场环境

无阻碍:-2 分

-2

技术门槛高低程度

低:+2 分

+2

商业模式扩展难易程度

难:+2 分

+2

新技术发展速度

行业技术发展迭代速度快:+1 分

+1

是否为

过渡性质产品

否:-2 分

-2

创始人对创业项目的主张

很少或几乎没人准备放弃:-1 分

-1

得分

0分

Snap 在 CCL 上的得分是 0 分,正和业界评论家大多得出的结论一致:

虽然 Snap 成为美国年轻人的主要社交平台,并给 Facebook 扣上“老人家”用的社交媒体的帽子,且抓住了过度分享时代的新机遇,满足了年轻人分享私密信息的需求。但评论家们认为,Snap 究竟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还要拭目以待。

质疑的观点认为:“年轻人是一群追求活力和新鲜感的人群,他们可能会在一个产品做错了几步后就转瞬向新的产品前进,造成用户流失。尤其在美国,大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随时会发起进攻,而新鲜有趣的社交产品也层出不穷。

Snap 建立的壁垒真的足够高到能坚持到商业化成功的一天?”在一篇对Snap 实力进行质疑的分析中,以 5 分为最好标准,Snap 的用户群优势获得了 4 分,但竞争力


优势却是 0 分。

CCL 的得分,也印证了这一点。0 分,意味着项目处在接受收购“见好就收”和“勇往直前”自己经营两种方案选择的临界点。因此,虽然它已经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但我们一致认为 Snap 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我们并没有能通过 CCL 测试很多其他的案例。原因是:设计它的初衷只是想为创始人团队做出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意见,而不是希望大家完全依照这张表格行事。接受收购还是自己经营,往往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决定。与此同时,能对决策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甚至包括创始人团队和创业公司的运气。因此,无法通过分析给出确切的答案。但相比于完全没有参考而做出决策,我们认为 CCL 表格至少可以帮助创始人团队梳理出一定的头绪。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梳理,至少将 CCL 得分作为确定出售公司的条件中的一项重要参考。因此,CCL 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预测的是,在以后的咨询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测试CCL 的要素, 不断完善它,希望能得出越来越精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