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集团的管理哲学瓶颈
管理哲学听起来有点深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最高“宪法”,应当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纲领;成为指导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统领其他管理制度、政策、规范、对策的基础法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
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不管从哪方面都很难深入管理,虽然有文化理念、流程和规章制度引导,但缺乏能够真正指导企业集团未来发展的管理哲学,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系统和管理政策系统。
(1)对企业集团过去成功的总结缺乏系统性提炼。支撑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哪些关键要素和理念能够继承,并促使企业集团继续成功?哪些关键要素和思维习惯已经形成障碍,需要变革和创新?
(2)对指导未来发展和成长的管理理念和关键要素等系统性思考不足。如何整合管理理念系统(管理理念系统包括企业集团的使命、宗旨、经营方向和政策、组织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控制政策等)。管理人员的决策指导、行为准则是什么?调整企业内外重大关系和矛盾的准则是什么?如何分配企业价值?
我看到过很多企业集团一直处于变革中,有的是领导的更迭带来的变革;有的是领导的思路多变,每次变革因为没有基准点,缺乏管理哲学的指引,使企业集团的变革带有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
管理哲学已在很多企业集团发挥作用
管理哲学是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基本规则体系,使高层和员工达成共识,保证方向一致、步调统一,将企业集团领导人的思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提高企业集团各管理层对企业集团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华为基本法》《鞍钢宪法》《华侨城集团宪章》《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纲领》《华菱涟钢集团管理纲要》《东风日产行动纲领》等,都是各企业集团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与阶段,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企业基本法,或者是建立的管理哲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基础。管理哲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建立管理哲学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案例一
《华侨城集团宪章》实现了内部产权变革、经理人转换,极大地释放了企业的活力,让该集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华侨城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壮美进程的缩影。脱胎于国有企业的华侨城集团,当时仍然保留“政企合一”的遗传基因、受惯性思维的掣肘,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华侨城集团何去何从?同时,由于新知识员工的加入,新老员工之间的价值认同的矛盾日益突出。
《华侨城集团宪章》在发展方向、内部产权、新利益分配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
“明确了三大主导产业:消费类电子工业、旅游业、房地产行业。
内部产权革命: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机制转换的双重要求,集团将在部分产业及企业推行产权置换,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扩大企业股份中员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专业人员持股的比例,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具有产权依据。
新分享经济:集团重视并承认经营者和员工,尤其是知识劳动者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并在企业收益分配中予以体现。
案例二
《东风日产行动纲领》促进了中日企业合作。自成立之日起,东风日产就立志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领导品牌。然而,从理想到现实并非都是坦途,这家蕴涵着中日文化血脉的合资企业,面临着文化和管理习惯差异所带来的迷茫、困惑乃至阵痛,在管理思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004年,低迷的市场表现让东风日产管理人员认识到,产品、技术、资本甚至人才优势,并不能保证合资企业的成功。唯有重新达成共识,才能赋予这支劲旅搏击市场、决胜千里的浩然之气。
《东风日产行动纲领》的创制过程,是一个“超越-融合”的过程。它表达了东风日产全体员工的价值立场,是整个跨文化团队达成的心理契约与共识。在创制《东风日产行动纲领》时,与东风日产人达成共识的三大定位原则如下。
(1)组织定位原则――二元论。
(2)运营定位原则——本土化。
(3)文化定位原则――融合说。
案例三
国内某大型集团的“一把手”在几年内换了五任,每个新领导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由于过去经历了多次变革,每次变革因为没有基准点,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员工多有怨言,并且具体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变革等变革容易与该集团现有的观念与利益发生直接冲突,产生巨大的变革阻力。这次,新领导在管理顾问的帮助下,决定先利用面向未来的、有明确方向的管理哲学引导变革。
《集团宪法》是在对集团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管理哲学,旨在思想层面进行改革,回避直接利益矛盾,明确变革方向、统一意志、优化行动,推进集团的深化变革。
管理哲学以制度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题,以变革为核心,确定企业集团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选择,以及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明确集团的价值主张和文化取向。它是该集团面对环境变化做出的主动、系统并具有未来意义的反应。